皮膚瘙癢
A+醫學百科 >> 皮膚瘙癢 |
皮膚瘙癢常為皮膚疾病的主要癥狀,有時可并有出疹、抓痕、血痂、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皮膚瘙癢是皮炎、濕疹、蕁麻疹、接觸性皮炎、結節性癢疹、皮膚干燥癥、淺部真菌感染、銀屑病和特應性皮炎等皮膚疾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也是糖尿病、膽汁淤積癥、慢性腎病、腫瘤和艾滋病(AIDS)等系統性疾病重要的臨床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需要及時有效的治療。
目錄 |
病因
病因非常繁多,下列列舉較為常見的一些病因。
寄生蟲感染
炎癥
感染
腫瘤性疾病
遺傳性疾病
其他
病理機制
皮膚瘙癢的神經生理學機制一直未被闡明,近年研究結果證實存在與皮膚瘙癢有關的系統,包括皮膚致癢因子、瘙癢的選擇性受體、傳入神經纖維和中樞神經系統瘙癢反射的特定區域。
診斷
造成皮膚瘙癢的病因繁多。根據病史、病情等進行診斷思考,如:
(1)皮膚瘙癢為突出表現,全身可無明顯不適者,多為皮膚科疾病。
(2)因食物、藥物、蟲毒或其他物質過敏、侵襲或中毒所致出疹,如漆瘡、藥毒、粉花瘡、食魚蟹中毒、野屎風、水毒、沙虱病、惡蟲叮咬等,一般可通過病史詢問而明確診斷,且多伴有瘙癢、風團、水腫等癥。
皮膚專科檢查,免疫生化實驗檢查,如過敏實驗、致敏實驗等,可以有助于明確診斷。血常規、尿常規可作必備檢查。
鑒別診斷
巨痕癥:巨痕癥也叫蟹足腫或疤痕疙瘩,是纖維瘤的一種,是由纖維結締組織過度增生的產物。
冬季皮膚瘙癢:冬季瘙癢病多見于40歲以上的成年人,下肢臀部尤為嚴重。這些人皮脂腺功能減弱,皮膚干燥。到了冬季,洗澡所花時間長,使用的肥皂多,皮膚更加干燥。隨著氣溫降低,瘙癢就開始了。
治療
皮膚瘙癢的臨床治療困難,目前仍無特效方法,臨床主要以組胺受體拮抗劑、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及局部UV照射治療為主,但常因出現不良反應無法長期應用,治療間斷后,瘙癢迅速復發,尤其是兒童外用糖皮質激素尚無標準方案,使兒童皮膚瘙癢治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細胞,在特應性皮炎和慢性蕁麻疹患者的皮膚和血液中明顯增高,但是非鎮靜類組胺H1受體拮抗劑和組胺H2受體拮抗劑治療銀屑病、特應性皮炎皮膚瘙癢的效果并不明顯,提示組胺不是慢性皮膚瘙癢癥的主要致癢因子。
由于皮膚瘙癢病因復雜,對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非常必要,首先要考慮患者的年齡、基礎疾病、既往用藥史、瘙癢的嚴重程度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明確診斷。同時要讓患者了解減輕皮膚瘙癢的基本常識,如避免搔抓,并可外用抗瘙癢的乳劑和洗劑。在持續對癥治療的同時,關鍵是要對引起皮膚瘙癢的原發性疾病進行系統治療,通過避免接觸變應原、停用可疑藥物和有效治療原發病,瘙癢的臨床癥狀可以很快得到緩解,抗組胺藥物和短期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以作為系統治療的補充。
預防方法
1. 生活規律,早睡早起,適當鍛煉。及時增減衣服,避免冷熱刺激。
2. 全身性瘙癢患者應注意減少洗澡次數,洗澡時不要過度搓洗皮膚,不用堿性肥皂。
3. 內衣以棉織品為宜,應寬松舒適,避免摩擦。
4. 精神放松,避免惱怒憂慮,樹立信心。積極尋找病因,去除誘發因素。
5. 戒煙酒、濃茶、咖啡及一切辛辣刺激食物,飲食中適度補充脂肪。
參看
- 皮膚瘙癢癥
- 寄生蟲妄想
- 妊娠期內膽汁淤積癥
- 糖尿病足
- 瘰疬性苔蘚
- 食物過敏性哮喘
- 微病毒B19感染性風濕病
- 幼年型類天皰瘡
- 小兒過敏癥
- 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與腎病
- 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
- 放射性甲狀腺炎
- 甲型病毒性肝炎
- 福克斯-阜太斯病
- 小兒急進性腎小球腎炎
- 疊瓦癬
- 皮膚瘙癢癥
- 鈷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皮膚病
- 淤膽型肝炎
- 亞急性濕疹
- 皮炎
- 紅細胞增多癥
- 皮膚病
- 風搔癢
- 面游風
- 脂溢性皮炎
- 扁平疣
- 皮膚癥狀
|
關于“皮膚瘙癢”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