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產傷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新生兒產傷原因有很多,準媽媽們可以通過了解相關知識,盡量做到避免產傷的發生。如果不可避免,那就需要醫生對生產方式做適當的規劃,使產傷的發生率降至最低。大多數的產傷會自發性恢復,只有少數需

        Bkcal.jpg

        外科手術或是定期復健治療,準爸媽們不必太過緊張,下面就來了解一下新生兒產傷的來龍去脈吧。  

        目錄

        剖腹產與自然分娩哪種好?

        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對于臨產婦女來說,分娩既是一種企盼,也是一種恐懼。她們必須面臨著一種抉擇,要么自己生產,要么剖腹產。那么究竟哪種分娩方式好?

        一、胎兒方面

        自然分娩是指胎兒通過陰道娩出的過程。它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首先,臨產時隨著子宮有節律的收縮,胎兒的胸廓受到節律性的收縮,這種節律性的變化,使胎兒的肺迅速產生一種叫做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磷脂,因此出生后的嬰兒,其肺泡彈力足,容易擴張,很快建立自主呼吸。其次,在分娩時,胎兒由于受到陰道的擠壓,呼吸道里的粘液和水分都被擠壓出來,因此,出生后患有“新生兒吸入性肺炎”、“新生兒濕肺”的相對減少。另外隨著分娩時胎頭受壓,血液運行速度變慢,相應出現的是血液充盈,興奮呼吸中樞,建立正常的呼吸節律。據有關資料報道,通過陰道分娩的胎兒,由于大腦受到陰道擠壓而對小兒今后的智力發育有好處。

        剖腹產則是經腹部切開子宮取出胎兒的過程,它并非是胎兒最安全的分娩方式。首先,由于沒有子宮節律性收縮的刺激,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產生相應要少且慢,出現有規律的自主呼吸相應減慢,而且新生兒易于并發肺部疾患。除此之外,剖腹產術中常可出現下面的損傷。

        1.骨折

        (1)鎖骨骨折:見于小兒前肩娩出不充分時,即急于抬后肩,使前鎖骨卡在子宮切口上緣,造成骨折。

        (2)股骨肱骨骨折股骨骨折多見于臀位,是因為術者強行牽拉下肢所致。肱骨骨折則是術者強行牽引上臂所致。

        (3)顱骨骨折:多見于小兒已進入骨盆入口較深的部位,或胎位異常,娩頭時術者在胎頭某一局部用力過猛。

        2.軟組織損傷:在切開子宮時,由于宮壁過薄或術者用力過猛,致使器械劃傷胎兒的先露部位。

        二、母體方面

        由于自然分娩是一種生理現象,其創傷小、較安全,而且產后能很快恢復健康,對產后的體型恢復有益。

        相比之下,剖腹產手術,除了麻醉方面的風險外,還可能在術中或術后出現一些相應的并發癥,其中較嚴重的有下列幾種。

        1.膀胱損傷:多見于腹膜外剖腹產時,分離膀胱層次時有誤,或剖腹產術后再孕時,子宮切口瘢痕與膀胱粘連造成的損傷。

        2.腸管損傷:如患者曾有過開腹手術或炎癥造成管粘連,剖腹產時,易將腸壁誤認為腹膜,造成誤傷

        3.子宮切口裂傷漏縫而致產后大出血:剖腹產手術中常會出現切口延裂,邊緣不齊,縫合止血不完全,術后出現腹腔內出血。這種手術無疑要影響孕婦的身體恢復,而且子宮將永遠存留疤痕,因此剖腹產術后,應特別注意避孕問題,萬一避孕失敗而做人工流產術時,會增加手術難度和危險性。若是繼續妊娠,則無論在妊娠或分娩過程中,都存在子宮疤痕破裂的可能性。

        目前,有許多孕婦及家屬盲目要求以剖腹產結束妊娠,其理由不外乎是怕分娩時間過長,產婦遭罪,以及怕分娩方式造成孩子的損傷及智力障礙。不可否認,困難的產鉗產、臀位產確有可能造成產傷,引起智力障礙。因而從母嬰安全考慮,剖腹產的適應癥已經有所擴大,但它畢竟是一種手術,并非是最完美的分娩方式,不能替代陰道分娩。  

        產傷種類

        一、頭皮產傷

        頭皮產傷包括產瘤、頭皮血腫腱膜出血

        1.產瘤:通常發生于頭位自然產,由于頭皮的外傷造成表淺部位的出血性水腫,它的位置不局限在一頭骨縫內,臨床上不需要任何治療,通常3天會消失。

        2.頭皮血腫:發生原因不明,較常發生于產鉗生產嬰兒,它可以發生于顱骨任何部位,但只局限于單一骨縫內,不會超越頭骨中線,大部分血腫在幾周內自然消失,少部分會有鈣化情形發生。

        3.腱膜下出血:發生原因是由于胎頭在通過骨盆腔時,外力的壓迫和拖拉造成。它可能合并大量出血造成休克死亡。觸診時有波動感,臨床上需注意大量失血、黃疸等并發癥。  

        二、顱骨骨折

        顱骨骨折包括線性骨折、凹陷骨折、枕骨分離。

        1.線性骨折:最常見的顱骨骨折,因生產時頭骨受到壓迫引起。單純的線性骨折大部分不會合并其它傷害,除非合并顱內出血。大部分的單純性線性骨折不需要治療,會自行愈合。

        2.顱骨凹陷性骨折:頭部膜性骨凹陷造成,又稱為乒乓球骨折。發生原因有可能是不正常的產道擠壓、產鉗使用不當,出生后頭部外傷所造成,治療以保守觀察,真空吸引,手術矯正為主。

        3.枕骨分離:頭部外傷導致,常合并后腦窩硬膜下血腫及顱內產傷。顱內產傷包括:

        硬腦膜上血腫:造成原因多是因為影響到中腦動脈的線性顱骨骨折引起的,臨床癥狀有腦壓增加,前囟門膨出,抽搐眼球偏向一邊,確認診斷以計算機斷層為主,治療需采緊急外科手術,以避免嚴重的并發癥。

        硬腦膜下血腫:起因于靜脈或靜脈竇斷裂引起,臨床上以腦干壓迫癥狀如:眼球偏向、昏迷瞳孔不等大、角弓反張,檢查以計算機斷層掃描,治療需要緊急外科手術,約有20%~25%,有抽搐、水腦神經障礙等后遺癥

        蜘蛛膜下腔出血:此為新生兒最常見的顱內出血,多因外傷、缺氧造成,臨床上以抽搐、神智不清、焦躁不安、呼吸暫停表現,診斷以計算機斷層掃描,主要后遺癥為水腦。  

        三、脊柱傷害

        通常發生于頸椎,常起因于復雜性臀位生產,臨床癥狀和傷害的嚴重度及位置有相關性。高位脊柱傷害可能會造成死亡、呼吸衰竭脊髓休克癥候群;低位脊柱傷害可能會造成四肢或下肢無力括約肌無力、感覺消失等癥狀。臨床診斷以磁振攝影為主,并發癥包括四肢無力、大小便失禁等。

        體征因損害部位不同而異:

        (1)椎骨骨折最常見于第七頸椎第一胸椎連接處,由于椎骨部分的或暫時的移位,腦脊膜血管有可能被撕破屈此血液可充滿椎管脊髓損傷的程度取決于所發生椎骨移位的大小。如移位足以引起脊髓完全的橫斷,則受累以下部分發生萎縮,并且由這個水平以下的神經纖維所支配身體的部分就出現永久性的麻痹。麻痹癥狀如果部分是由水腫和出血造成,隨著水腫和出血的消失,癥狀會有明顯的改善。

        (2)新生兒出生后最初幾天因脊髓出血,雙腿軟弱無力,不能活動。如果損害部位較高,累及頸部區域,則手臂麻痹癥狀明顯,健反射和本能反射活動消失,膀胱膨脹,尿從尿道滴出并常常伴有嚴重便秘。如果幾周之內不改善,則開始出現營養障礙,損傷部位以下肌肉萎縮,攣縮并有變形,皮膚變薄,潰爛。更有嚴重者出現呼吸抑制至休克,雙側下肢癱瘓等。

        產傷引起的脊柱損害癥狀要與先天性肌無力等原因引起的四肢癱瘓相鑒別。  

        四、臂神經叢損傷

        新生兒產傷中神經叢受傷較脊柱傷害發生率高,起因于頭位生產對肩膀的拉扯,或是臀位生產對頭部的牽引所造成,較常發生于體重過重胎兒。依受傷部位可分為歐勃氏麻痹(Erb's palsy),克蘭氏麻痹(Klumpke's palsy),及全臂神經叢受傷。

        1.歐勃氏麻痹:主要影響第5、6頸神經根,主要影響肩膀和手臂使病人上臂無法外展及外旋,患側驚嚇反射消失。

        2.克蘭氏麻痹:主要影響第8頸神經根,第一胸椎,影響手和手指,病人無法握物。

        3.全臂神經叢麻痹:主要影響第5神經根至第1胸椎,手上臂和前臂皆受影響,可能合并Horner's syndrome,包括眼瞼下垂、無汗癥瞳孔縮小

        治療一般需7~10天的固定不動,再給予被動的運動,大部分約80~95%的病人會復原,6個月內完全恢復功能,少部分病人若無法恢復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五、腦神經及周邊神經受傷

        1.正中神經:多為產后傷害造成,臨床表現為拇、食指抓握動作變差。

        2.坐骨神經:多為產后造成,受傷癥狀為髖部外展變差及膝部以下關節較不能動。

        3.橈神經:受傷常合并肱骨骨折,臨床癥狀為手腕無力下垂。

        4.咽神經:可與顏面神經合并發生,臨床癥狀為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發聲困難。

        5.橫膈神經:80~90%合并臂神經叢受傷,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需輔助呼吸器改善癥狀,大部分6~12個月內會恢復,嚴重者需開刀治療。

        6.顏面神經:可能與產鉗使用有關,受傷的眼睛無法閉眼,患側的臉部無表情變化。  

        六、骨折

        產傷骨折( birth fracture ),是指小兒在出生過程中釀成的骨折,多因胎兒體重過大、臀位產、剖腹產以及其他難產所致。多發性骨折應考慮為先天性成骨不全等引起的病理骨折。產傷骨折的好發部位依次為鎖骨、肱骨干股骨干、顱骨、肱骨或股骨的骨骺分離。最多見,約占產傷骨折的90%。

        骨折后除具有骨折癥狀外,還可見患側肢體自主動作減少,這種情況易被誤為癱瘓,但它并非神經損傷所致,故稱假性癱瘓。此外,給小兒換尿布、穿脫衣褲或擦身洗澡移動某側肢體時,常有不明原因的突然啼哭,這是骨折斷端移動而引起的疼痛。此時,必須將患側肢體暴露,并與另一側肢體進行對比檢查,常能發現異常。

        但鎖骨骨折癥狀有時并不明顯。直到骨折已愈合,在胸廓上方鎖骨處出現橄欖大小的腫物時才引起注意。家長發現上述情況不必擔憂,這是骨折愈合所產生的新生骨,即使骨折斷端位置未對齊,甚至畸形愈合,對日后功能影響也很小。

        鎖骨骨折:

        鎖骨骨折發病居首位,骨折多位于骨干的中 1/3 ,初期無明顯的癥狀,多于傷后 2~3 周局部骨痂生成而隆起才被發現。

        鎖骨骨折診斷時注意與產傷麻痹相鑒別。

        產傷鎖骨骨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繃帶繞經兩側腋窩背部交叉,固定形似“∞”字,稱八字繃帶固定。繃帶必須松緊適宜。八字繃帶包扎過緊可壓迫腋窩血管和神經,使手指蒼白、腫脹或發紫。神經壓迫后雖有麻木感,但新生兒無法表達,重者可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包扎太松達不到固定的目的,也就失去了固定的意義。

        長骨骨干骨折:

        1. 股骨干骨折:多因臀位產過程中扭轉屈膝的大腿或過分牽拉伸直的下肢所致,這種骨折也可見于剖腹產。治療最好采用雙下肢懸吊滑動牽引,個別病兒可配合應用小夾板固定。牽引重量以患兒臀部抬起離床面 2cm 左右為宜,應特別注意踝部繃帶和膠布的纏繞,避免發生足部血運障礙。一般牽引 2~4 周,解除牽引后適當用小夾板保護即可。

        2. 肱骨干骨折:多為臀位產所致,多系橫形或螺旋形骨折。治療可采用小夾板固定或患肢貼胸壁固定。固定 2~3 周即可見明顯骨痂,并發的神經癥狀常在 6~8 周后消失。

        骨骺分離:

        新生兒有些長骨骨骺尚未骨化,為軟骨成分, X 線檢查不顯影,診斷比較困難,誤診率很高。臨床表現有關節腫脹、不能主動活動,呈假性麻痹,被動活動時因疼痛而啼哭, X 線片僅有脫位征象。產傷骨骺分離多為 Salter-Harris Ⅰ型,一般預后良好。

        1. 肱骨遠端骨骺分離:在嬰幼兒,尤其新生兒創傷性肘關節脫位極為罕見,而肱骨遠端骨骺分離則相對多見。臨床上患肢無自主活動,被動屈肘時患兒哭鬧,并有局部腫脹結

        合 X 線片可作出診斷。肱骨遠端骨骺分離多為尺偏型骨折,故肘內翻為常見的合并癥,治療可采用閉合復位屈肘位石膏固定,移位明顯時,亦可肘外側切開復位、細克氏針固定。

        2. 股骨近端骨骺分離:該部位骨骺分離少見,診斷困難。若發現有以下情況應考慮股骨近端骨骺分離:出生后患肢呈假性癱瘓,移動下肢時患兒啼哭,無炎癥體征, X 線表現髖臼發育正常,卻有半脫位征象。該損傷采用 Bryant 牽引即可。

        3. 股骨遠端骨骺分離:股骨遠端骨骺出生時已骨化,診斷多無困難。此類骨折的并發癥較多,宜及早采用雙下肢懸垂牽引。  

        產傷原因

        一、巨大兒

        巨大兒是導致難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常大小的胎兒都是通過母體的骨盆娩出的,但由于巨大兒的胎頭大而硬,往往胎頭會在骨盆入口處“擱淺”,再加上胎兒身體過胖或肩部脂肪過多,同時并發肩難產,則困難更大,常需施行剖宮產。如果處理不當,可危及母親健康和生命。

        “巨大兒”對母親的危害

        (1)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由于陰道過度伸張或撕裂易造成子宮脫垂;

        (2)分娩期的延長造成產后大出血,危及產婦的生命,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產婦死亡率為0.488%,其中“巨大兒”造成的難產死亡率高于順產死亡率;

        (3)剖宮術后引發的傷口感染腹腔粘連子宮內膜異位等癥,都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導致產婦及新生兒的死亡。

        對胎兒也有較大影響

        (1)巨大兒在分娩時由于身體過胖、肩部過寬,通常會卡在骨盆里,通過勉強的牽拉過程易引發骨骼損傷,有時因為時間的延長,還會發生窒息,甚至死亡;

        (2)剖宮產術后的巨大兒易發生低血糖紅細胞增多癥、高膽紅素血癥和其他疾病。醫學研究證明,剖宮產的新生兒因未經產道擠壓,不易適應外界環境的驟變,不能及時排出呼吸道液體,肺部的并發癥明顯高于順產分娩者。另據觀察,巨大兒中發生心臟畸形的比例高于一般正常體重兒,并且在長大后患肥胖癥的幾率也較大,將成為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的易患人群。  

        二、早產兒

        早產兒是指胎齡未滿37周出生的新生兒。大多數早產兒的出生體重小于2500克。早產兒的死亡率較高,因為早產兒各器官系統發育不成熟,容易發生多種合并癥,因此,大多數早產兒需要在醫院治療護理一段時間。

        早產兒有哪些特點呢?

        1、外表特點

        頭顱相對更大,與身體的比例為1:3,囟門寬大,顱骨較軟,頭發呈絨毛狀,指甲軟,男嬰睪丸未降或未全降,女嬰大陰唇不能蓋住小陰唇

        2、呼吸系統

        因呼吸中樞和呼吸器官發育不成熟,呼吸功能常不穩定,部分可出現呼吸暫停和青紫。有些早產嬰兒因肺表面活性物質少,可發生嚴重呼吸困難和缺氧,稱為肺透明膜病,這是導致早產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

        3、消化系統

        吸力和吞咽反射均差,胃容量小,易發生嗆咳和溢乳。消化和吸收能力弱,易發生嘔吐腹瀉腹脹肝臟功能不成熟,生理性黃疸較重且持續時間長。肝臟儲存維生素k少,各種凝血因子缺乏易發生出血。此外,其它營養物質如鐵,維生素A'D'E'糖源等,早產兒體內存量均不足,容易發生貧血佝僂病,低血糖等。

        4、體溫調節

        體溫中樞發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體表面積大,肌肉活動少,自身產熱少,更容易散熱。因此常因為周圍環境寒冷而導致低體溫,甚至硬腫癥。

        5、神經系統

        各種神經反射差,常處于睡眠狀態。體重小1500克的早產兒還容易發生顱內出血,應格外引起重視。

        6、免疫功能

        早產兒的免疫功能較足月兒更差,對細菌病毒的殺傷和清除能力不足,從母體獲得的免疫球蛋白較少,由于對感染的低抗力弱,容易引起敗血癥,其死亡率亦較高。  

        三、臀位難產

        臀位是最常見的異常胎位。形成臀位的原因主要有:

        (1)胎兒在官腔內活動過大,比如產婦腹壁松弛、羊水過多或胎兒較小等,使胎兒在官腔內活動過于自由;

        (2)胎兒在官腔內活動受限,比如初產婦腹壁緊張。雙胎、羊水過少子宮畸形等,影響胎頭不能自然下轉;

        (3)胎頭銜接受阻,比如骨盆狹窄、頭盆不稱、前置胎盤、軟產道阻塞及臍帶過短等;

        (4)胎兒畸形,如腦積水無腦兒等,皆不易以胎頭銜接入盆。這些原因通過婦科及B超檢查大多能夠及時發現并妥善處理。

        建議去醫院,請婦產科醫生根據的具體情況進行處理。

        在胎體的各部分中,臀圍比頭圍小;頭不但大而且硬。在頭先露分娩時,由于有充足時間使胎頭塑形,以適應骨盆的內腔而娩出,當胎頭一經娩出,胎體的其他部分亦隨之迅速娩出。臀位分娩則不然,如果臀先娩出,最大的胎頭后出,而胎兒的肩部和頭部的娩出,又必須按一定的分娩機轉來轉動,以適應產道的各種不同條件方能娩出,因而分娩時,容易發生難產。如果臍部娩出后,在8分鐘之內仍未結束分娩,使臍帶受壓時間過長,可致胎兒死亡。因此在臀位分娩時,如果能在子宮口充分開全后,按臀位分娩機轉,及時恰當處理,就可減少臀位的圍產兒死亡率。

        在單臀和完全臀位時,先露部如已下降到陰道口并已外露時,子宮口多已開全,陰道也被充分擴張。相反,在足先露時,如果在陰道口看到胎足時,子宮口未必完全開大,有時只開大4~5厘米,這時接生人員必須戴無菌手套,于每次官縮時用手堵于陰道口,不使胎兒足脫出于陰道口之外。直到胎兒臀部隨子宮收縮逐漸下降進入盆腔時,子宮口及陰道已被胎臀充分擴張,等到胎足與臀均已降至陰道口處,用手再也堵不住時,說明子宮口已經完全開大,這時才可按完全臀位分娩的方法全部娩出胎兒。故堵臀對臀位的順利分娩至關重要,產婦應與醫生很好地配合。另外足先露破水后臍帶隨時都可能從胎兒足旁的空隙滑下而發生臍帶脫垂,故應經常注意胎心變化,以及早發現臍帶受壓或臍帶脫垂,并予相應處理。

        臀位生產對頭部的牽引可引起神經叢受傷。因足位分娩所帶來的問題較單臀位及完全臀位為多,故對分娩較為不利。  

        四、頭位難產

        頭位難產系指非枕前位之胎頭,因在盆腔內回轉受阻,成為持續性枕后位、枕橫位;或因胎頭俯屈不良,胎頭呈不同程度的仰伸,遂成面先露額先露、頂先露等。此類因胎頭之最大徑線與骨產道諸徑線不盡相適應,導致難產。

        持續性枕后位、枕橫位

        持續性枕后位,是指分娩過程中,胎頭枕部持續位于母體骨盆盆后方至中骨盆,雖等待一定時間,也不能向前旋轉者。持續性枕橫位,是胎頭入骨盆入口時,矢狀縫即入骨盆橫徑,在下降過程中沒有內旋轉。

        診斷要點

        (一) 病史:妊娠期多無特殊發現,臨產時約有1/3發生胎膜早破。分娩期宮頸口擴張緩慢,產程停滯,易發生宮頸水腫,宮口近開全時過早地出現排便感,減速期延長,宮頸邊緣遲遲不能展平或消失。有時陰道口已見胎兒頭發,但產程進展極為緩慢,第二產程往往延長。故多有繼發宮縮乏力,產婦易疲勞

        (二)體格檢查

        1.腹部不易捫及胎背,可能觸知胎兒胎體,胎心音多在母體腹部之一側或近腹中線

        2.肛診常感到盆腔后半部空隙較大,恥骨聯合下與胎頭相卡較緊。若為枕后位,易觸及位于骨盆左前方或右前方的大囪門;若為枕橫位易出現宮頸前唇增厚,實為水腫。

        3.陰道檢查

        (1)胎頭矢狀縫與骨盆橫徑接近或一致為枕橫位,耳輪位于盆腔的12點左右,若雙頂徑已降至坐骨棘水平或以下,稱為低在性枕橫位;若先露較高,胎頭矢狀縫嵌入骨盆入口之橫徑稱為頭盆傾度不均。若胎頭以頂部之一側嵌入,矢狀縫偏后,則為前不均傾;若矢狀縫偏前,則為后不均傾。此類多與骨盆輕度扁平或骶骨形態平直有關。

        (2)若胎頭矢狀縫與骨盆前后徑接近或一致,大囪門在前,小囪門在后,耳輪向后,即是枕后位。當胎頭在入口平面上,胎頭不屈不仰姿勢,后囪門指向骶骨岬,稱為高直枕后位;當胎兒在出口平面上,前囪門指向恥骨聯合,稱為枕直后位。

        (3)超聲波檢查可根據雙頂徑,顏面及枕部位置,比較明確探清胎頭位置及時診斷。

        治療要點

        (一)經陰道分娩

        1.陰道檢查必須以胎兒耳輪、矢狀縫、大小囪門為標志確定胎頭方位(LOP、 ROP、LOT、 ROT)和胎頭最大徑線所在產道之平面。

        2.若無頭盆不稱,產力良好,可在陰道檢查的同時試行轉動胎頭位置。若轉動成功,胎心好,嚴密觀察其進展。若轉動困難,不可勉強,待先露部下降到坐骨棘水平以下宮口開全后處理。

        3.第二產程延長,雙頂徑已降至坐骨棘水平或以下,可行產鉗術或胎頭吸引術助產,準確地將枕橫位轉為枕前位或將枕后位轉為正枕后位娩出,施術前須行會陰側切術。

        4.若為枕橫位,雙頂徑在坐骨棘水平線以上,骨盆稍呈扁平或明顯呈前不均傾、后不均傾勢,先行破膜試產,嚴密觀察2小時,若先露部下降至棘下,可考慮經陰道分娩;否則應行剖宮術。

        5.宮縮乏力而胎頭旋轉阻滯者,應排除頭盆不稱,用催產素促進產程,但需嚴密觀察。

        (二) 剖宮產

        1.頭盆呈不均傾之枕橫位,試產失敗。

        2.加速期延長至9小時以上,宮頸邊緣不能完全消失或并發宮頸水腫。

        3.高直枕后位,人工破膜、試產失敗者應考慮行剖宮產術。

        (三) 產程停滯常伴有宮縮乏力,故產后應給予宮縮劑,預防出血及感染。

        面先露、額先露

        面先露、額先露出稱顏面位,胎兒常以其最大的枕頦徑充塞產道,致使梗阻性難產,對母兒均不利。判斷胎頭方位以頦為批示點(MRP、MLP、MRA、MLA、MRT、MLT)。本癥發生率為0.2%~0.4%,新生兒死亡率為10%~20%。額先露僅為暫性方位,多轉化為(再度仰伸)面先露,與前者之仰伸程度稍有差異。

        診斷要點

        (一) 病史:產程延長或停滯,可伴有繼發性宮縮乏力。經產婦多于初產婦3倍。

        (二) 體格檢查

        1.胎體直伸,宮底似較一般為高,胎兒胸或背接近于腹前壁,胎心音響亮,肛診,先露部為凹凸不平之實體,常疑為臀位;腹部檢查又象頭先露,遂行陰道檢查以求明確診斷。

        2.陰道檢查不能觸知顱骨縫和囪門,先露部凹凸不平,用窺器可分辨出胎兒面部器官。但是常因先露受擠壓組織水腫、青紫,器官變形,故須仔細分辨,并進一步角摸耳輪等確定方位。有時應與臀位及無腦兒鑒別。

        3.超聲波可能較早確定其胎位。

        4.注意有無骨盆狹窄、盆腔生殖器腫瘤、懸垂腹及子宮體歪斜等。

        治療要點

        (一)骨盆狹窄、頭盆不稱和胎兒窘迫者應擇期行剖宮產。

        (二)骨盆正常,胎兒不過大,頦前位多能自然分娩,或用產鉗助產分娩。頦后位致使滯產者應行剖宮產術。

        (三)若胎兒較小,經產婦,可以試產。若先露部停滯在坐骨棘水平線以上,示有頭盆不稱,應即行剖宮手術;若先露部降至坐骨棘水平線以下,可試行上推頦部,力求使其俯屈為枕前位,然后以產鉗助產。但是也可直接使用產鉗,須注意容易滑脫失敗。

        (四)額先露的處理原則同面先露。  

        五、子宮收縮乏力

        1.子宮收縮乏力的常見原因

        (1)頭盆不稱或胎位異常。

        (2)子宮因素。

        (3)精神因素。

        (4)內分泌失調

        (5)藥物影響。

        (6)其他。

        2.臨床特點:根據發生時期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指產程開始宮縮乏力;繼發性指產程開始宮縮正常,產程進展到某階段(多在活躍期或第二產程)宮縮轉弱。宮縮乏力有兩類:

        (1)協調性宮縮乏力(低張性宮縮乏力):宮縮具有正常的節律性、對稱性和極性,但收縮力弱,持續時間短,間歇期長且不規律,宮縮<2次/10分鐘,多屬繼發性宮縮乏力。宮縮極期宮體不變硬,手指壓宮底肌壁出現凹陷,產程延長或停滯,宮腔內張力低,對胎兒影響不大。

        (2)不協調性宮縮乏力(高張性宮縮乏力):宮縮極性倒置,宮縮時宮底部不強,中段或下段強,宮縮間歇期宮壁不能完全松弛,表現為宮縮不協調,這種宮縮不能使宮口擴張,不能使胎先露部下降,屬無效宮縮,多屬原發性宮縮乏力。產婦自覺下腹持續疼痛、拒按、煩躁不安脫水電解質紊亂腸脹氣尿潴留,出現胎兒窘迫。檢查下腹有壓痛,胎位觸不清,胎心不規律,宮口擴張緩慢或不擴張,胎先露部下降延緩或停滯,產程延長。

        (3)宮縮乏力導致產程曲線異常,有以下8種:

        1)潛伏期延長:從規律宮縮至宮口擴張3cm稱潛伏期。初產婦約需8小時,最大時限16小時,超過16小時稱潛伏期延長。

        2)活躍期延長:從宮口擴張3cm至宮口開全稱活躍期。初產婦約需4小時,最大時限8小時,超過8小時稱活躍期延長。

        3)活躍期停滯:進入活躍期后,宮口不再擴張2小時以上。

        4)第二產程延長;初產婦超過2小時,經產婦超過1小時尚未分娩。

        5)第二產程停滯:第二產程達1小時胎頭下降無進展。

        6)胎頭下降延緩:活躍晚期至宮口開大9~1Ocm,胎頭下降速度初產婦<1cm/h,經產婦<2cm/h.

        7)胎頭下降停滯:胎頭停留在原處不下降1小時以上。

        8)滯產:總產程>24h.

        3.子宮收縮乏力對母兒的影響

        (1)對產婦的影響:由于產程長,產婦疲乏無力、腸脹氣、排尿困難,影響宮縮,嚴重時脫水、酸中毒低鉀血癥。第二產程延長,膀胱受壓形成尿瘺,易引起產后出血,產后感染。

        (2)對胎兒的影響:協調性宮縮乏力使產程延長,增加手術機會,對胎兒不利;不協調性宮縮乏力不能使宮壁完全放松,易發生胎兒窘迫。胎膜早破易造成臍帶受壓或脫垂,出現胎兒窘迫甚至胎死宮內。

        4.子宮收縮乏力的處理

        (1)協調性子宮收縮乏力

        1)發現頭盆不稱及異常胎位,應及時剖宮產。

        2)估計能經陰道分娩者:

        第一產程加強宮縮措施有:①人工破膜:適用于宮頸擴張3cm以上,無頭盆不稱、胎頭已銜接者。②地西泮靜脈推注:適用于宮頸擴張緩慢、有宮頸水腫者。⑧針刺合谷三陰交太沖、中極、關元穴位。④縮宮素靜滴:適用于胎位正常、胎心良好、頭盆相稱者。

        第二產程出現宮縮乏力,若無頭盆不稱也給予縮宮素靜滴,胎頭雙頂徑已過坐骨棘平面,等待自然分娩,或行胎頭吸引術、產鉗術。若胎頭仍不銜接或伴胎兒窘迫征象,應行剖宮產。

        第三產程為預防產后出血,當胎肩露于陰道口時,靜注麥角新堿0.2mg,同時縮宮素10~20u靜滴。

        (2)不協調性子宮收縮乏力:處理原則是調節宮縮,恢復其正常節律性及極性。給予哌替啶1OOmg,或嗎啡10~15mg肌注,醒后多能恢復為協調性宮縮。此前嚴禁應用縮宮素。經上述處理,不協調性宮縮未能糾正,或伴胎兒窘迫征象,或伴頭盆不稱者,均行剖宮產。  

        六、羊水污染

        羊水胎糞污染:胎兒缺氧,興奮迷走神經,腸蠕動亢進,肛門括約肌松弛,胎糞排入羊水中,羊水呈綠色、黃綠色、混濁棕黃色,即羊水Ⅰ度、Ⅱ度、Ⅲ度污染。破膜可直接觀察羊水的性狀。未破膜者可經羊膜鏡觀察,透過胎膜了解羊水性狀。

        羊水Ⅰ度、Ⅱ度污染,胎心良好者,應密切監測胎心,不一定是胎兒窘迫。羊水Ⅲ度污染,應及早結束分娩。羊水輕度污染,胎心監護有異常發現,仍應診斷為胎兒窘迫。

        臨床上一般認為產程中羊水污染就有胎兒宮內窘迫存在,不盡全面,其實單一的羊水污染是胎兒缺 氧的最先表現,絕不能斷定為胎兒宮內窘迫,診斷要綜合分析胎心率變異變化、羊水污染程度以及出現的時期而后再定論。

        產程中特別在潛伏期發現羊水重度污染,要引起重視,可提示胎兒有宮內窘迫情況,要及時解除缺氧原因,妥善處理,要進行胎心率變異變化初篩,有變異變化NST、OCT為反應型時,圍產兒預后均較好,變異變化消失NST、OCT為無反應型時,圍產兒預后不良,因此要密切觀察產程進展情況再定處理方法,可盡早結束分娩,可用胎心監護來監測胎兒宮內情況,若發現胎心率無變異變化,且胎心率異常出現LD/VD圖像時,常與羊水重度污染同時存在,則胎兒宮內窘迫較重,圍產兒預后較差,須立即終止妊娠,若宮口開全可行陰道助產,若短時間內不能經陰道分娩,則以剖宮產結束分娩,以免胎兒缺氧程度加深,造成新生兒窒息嚴重后果,則圍產兒預后不良。  

        七、胎頭吸引術及產鉗術

        胎頭吸引器及產鉗都是用牽引的方法協助胎兒娩出的器械。胎頭吸引術較易掌握,并較安全,是目前使用較多的一種助產方法。

        1、手術適應癥

        (一)宮縮乏力,第二產程延長;

        (二)患有心臟病肺結核、妊高征或有前次剖宮產史等,不宜產時過分用力者;

        (三)前置胎盤、胎盤早剝、臍帶脫垂及胎兒宮內窒息等;

        (四)持續性枕后位,分娩進展過于緩慢者;

        (五)剖宮產胎頭娩出有困難時,可用產鉗協助。

        2、手術條件

        (一)宮頸口必須開全,否則易造成產道撕裂;經產婦組織松軟,必要時在宮口近開全時即可進行手術;

        (二)兒頭必須“銜接”,頭的位置越低,手術越安全;

        (三)胎膜未破者,應在手術前刺破;

        (四)必須為活胎兒,死胎可等待自產或穿顱。

        胎頭吸引術

        1、術前準備

        患者取膀胱截石臥位,消毒外陰、導尿,不作會陰切開者一般不需麻醉。初產大都需切開會陰。手指聚攏如圓錐狀,涂消毒浸潤劑慢慢伸入陰道,進一步檢查宮頸口開大情況及兒頭位置的高低及方位。胎頭方位多由檢查前囪門的部位或耳廓的方向來確定。陰道較緊者,可用手指在陰道內輕輕來回旋轉擴張,便于胎頭通過。

        2、手術步驟

        在一手引起下,將吸引器徐徐送入陰道,緊貼兒頭顱頂部。注意勿夾住陰道軟組織、宮頸或臍帶等。

        用50~100ml注射器,分數次從橡皮管抽出空氣共約150ml,將橡皮管夾緊,使吸筒內產生負壓牢附于兒頭上。聽胎心,如無異常,可在陣縮時緩緩牽引。開始稍向下牽引隨兒頭的下降、會陰部有些膨隆時轉為平牽(圖203),當兒頭枕部露于恥骨弓下,會陰部明顯膨隆時,漸漸向上提牽。吸筒應隨兒頭的旋轉而轉動。在兒頭雙頂間徑平面娩出時,可松開止血鉗,消除負壓,取下吸筒,用手助兒頭娩出。

        牽引時若聽到“嘶嘶”聲,說明漏氣,可能與放置或牽引方向不妥有關,可稍螺旋移動吸筒,或重新抽出一些空氣后再牽。牽引方向也可稍予改變。必要時取下重新放置。

        胎頭吸引可造成胎兒頭皮水腫,但多在產后24小時內消失。但負壓過大,或吸引時間過長、吸筒吸附位置不當,可產生頭皮水泡、脫皮或頭皮血腫,須較長時間才能消退、愈合。嚴重時,胎吸可造成胎兒顱內出血,應加以預防。

        產鉗術

        產鉗曾是唯一用來牽出活胎兒的器械,較胎頭吸引器難于掌握,若使用不當,可造成母嬰創傷。目前,多在胎頭吸引術未成功時,才考慮應用。

        1、產鉗術分類

        根據兒頭在盆腔內位置的高低,分為高位、中位及低位產鉗術

        高位系指兒頭未銜接時上產鉗,危險性大,已不采用。胎頭銜接后上產鉗,稱中位產鉗術。目前也很少采用。兒頭顱頂骨最低部位(不是先鋒頭的最低部分)降達會陰部時上鉗,稱低位產鉗術。兒頭顯著于陰道口時上產鉗,為出口產鉗術。尤其是出口產鉗術,困難多較小,較安全。

        2、術前準備

        同吸引術。均需會陰側切,且切口宜大。

        3、手術步驟

        產鉗分左右兩葉,操作時左手握左葉,置入產婦盆腔的左側,右葉反之。手術分為產鉗的置入、合攏、牽引與下鉗幾個步驟。術前必須導尿。現以枕前位的產鉗術為例介紹。

        (一)置入

        置入前先檢查器械。先放鉗的左葉,后放右葉,才能扣合。用左手握右葉,涂上潤滑劑,右手作引導,緩緩送入陰道。兒頭位置低者,用食、中二指作引導即可;位置較高者,須將手的大部分伸入陰道作引導。

        開始置入時,鉗與地面垂直,鉗的凹面向著會陰部,經陰道后壁輕輕插入,在右手的引起下,順骨盆的彎度慢慢前進,邊進邊移向骨盆左側,放到胎頭的左側面。放妥后取出右手,此時葉柄與地面平行,可用左手的無名指小指托住或由助手托住。然后以同樣方法,用右手握產鉗的右葉,在左手的引導下慢慢送入陰道,置于兒頭的右側面。

        (二)合攏

        如兩葉放置適當,即可順利合攏,否則可略向前后上下移動使其合攏,并使兩柄間始終保持約一指尖寬的距離,不要緊靠,以免過度壓迫胎頭。若合攏不易,表示放置不妥,應取出重放。合攏后注意聽胎心音,倘有突變,說明可能扣合過緊或因夾住臍帶所致,應松開詳細檢查。

        (三)牽引及下鉗

        合攏后如胎心音正常,可開始牽引。牽引應在陣縮時進行,用力應隨宮縮而逐漸加強,再漸漸減弱。陣縮間歇期間應松開產鉗,以減少兒頭受壓,并注意聽胎心音,牽引方向隨兒頭的下降而改變。開始鉗柄與地面平行(頭位置較高者,應稍向下牽引),兩手如所示方向用力。當枕部出現于恥骨弓下方,會陰部明顯膨隆時,可改用單手緩緩向上提,助兒頭仰伸娩出。

        兒頭“著冠”后,可取下產鉗。取鉗順序與置入時相反,先下右葉,再下左葉,然后用手助兒頭娩出。要注意保護會陰。

        4、注意事項

        (一)為了防止牽引時因用力過度而造成創傷,術者應坐著牽引,雙臂稍彎曲,雙肘挨胸,慢慢用力。切不可伸直雙臂、用足蹬踩產床猛力進行牽引,以防失去控制,重創母嬰。臂力不足者,可站立牽引,但對用力及牽引方向應很好掌握。

        (二)情況較急者,應盡速娩出胎兒,但決不可粗暴操作。一般情況下,應隨陣縮作牽引,大都需時15~20分鐘。出口產鉗術多數可在數分鐘內結束分娩。

        (三)牽引時勿緊扣產鉗兩柄,可在兩柄間夾入小塊紗布,以減少對胎頭的壓迫。

        (四)遇有困難,應詳細檢查,酌情重新考慮分娩方式,切忌強行牽引。必要時可改行剖宮產術。

        (五)術后注意觀察宮縮及流血情況,檢查宮頸及陰道,如有撕裂,應即縫合。

        (六)產程長,導尿有血尿者,可留置導尿管,并酌用抗感染藥物。

        (七)仔細檢查新生兒,給止血藥并預防感染。  

        產榴的治療

        產瘤(caput succedaneum)是頭部先露部位頭皮下的局限性水腫,又稱為頭顱水腫或先鋒頭。

        病因

        由于產程過長,先露部位軟組織受壓迫所致。

        臨床表現

        主要為水腫,水腫的部位根據先露部位不同而異。頭先露者,最常見的部位為頂部,形成一個質軟的隆起,可超過骨縫,邊界不清,壓之有柔軟凹陷感。

        治療

        新生兒出生后,局部壓迫消失,血液循環恢復,水腫逐步吸收,產瘤在數日內可消失,無需特殊治療,更不用穿刺,以免引起繼發感染。  

        產傷兒的觀察與護理

        新生兒產傷是分娩過程中引起的損傷,多發生在難產和手術操作后,但亦可能發生于自然分娩。尚有少數產傷兒是自身成骨不全等疾病導致。在分娩過程中可因機械操作造成損傷,可發生于新生兒的各個部位及組織,其中以顱內出血最為嚴重。

        1.顱內出血

        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部分患兒雖未死亡,但可能留有后遺癥。有損傷性和缺氧性兩種。前者是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嚴重變形,致腦膜撕裂,損傷靜脈竇或靜脈而出血,后者由于胎兒窒息及胎頭受壓,使顱內靜脈淤血、缺氧,導致腦組織水腫及腦實質點狀出血。

        1.1 顱內出血的觀察

        (1)小腦幕上出血:多呈興奮型,如不安哭吵、尖叫、嘔吐、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局部或全身痙攣,愈合較好。

        (2)小腦幕下出血:多呈抑制狀態,嗜睡、肌力弱,反射遲鈍或消失,預后差。

        (3)由于顱內壓增高及腦膜刺激,囟門飽滿、恐怖表情、抽搐、反復窒息、昏睡。

        1.2 顱內出血的護理[醫學教 育網 搜集整理]

        (1)絕對安靜、頭部稍墊高,觀察≥3天。

        (2)護理操作減少到最低限度。必要的護理集中一次做完,動作要輕柔。盡力減少搬動。

        (3)嚴密觀察面色、呼吸、哭聲、嘔吐及有無抽搐。喂乳時間適當延遲。若吸吮吞咽不好或頻吐,可靜滴10%的葡萄糖溶液,操作要熟練,避免過多刺激。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骨膜下血管破裂導致。使用胎頭吸引助產多見,平產也有發生。位于新生兒頭頂,單側或雙側,有波動感,邊界清楚,出生后1~3天可漸增大,不需處理,但要保護頭皮不受損傷感染。4~5天后靠血腫本身壓力新生兒凝血功能上升而停止發展,3~8周后逐漸吸收,少數機化后可終身存在。頭顱血腫若過大,可因紅細胞破壞產生膽紅素而引起新生兒黃疸加重,應警惕核黃疸的發生。同時對過大的血腫嚴格消毒后抽出積血,加壓包扎,給予抗生素和止血劑。

        3.皮膚損傷

        負吸術及平產均偶可出現頭皮擦傷,臀位產可造成新生兒會陰部、陰囊、大陰唇皮膚擦傷及血腫。護理要注意損傷的清潔,并涂以紅霉素眼膏保護皮膚防止感染。

        4.胎頭水腫

        胎頭水腫是胎頭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在胎頭通過產道時受壓迫發生剝離引起,范圍大小不定、不受骨鍵限制,這種產傷不需特殊處理,讓新生兒保持安靜,在24h內會自行吸收。  

        新生兒顱內出血急救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原因

        新生兒顱內出血病因學可分兩型:缺氧型是毛細血管因缺氧后滲透性增加而血液滲出,可發生在出生前,出生時和出生后。損傷型則都發生在出生時。實際上有相當多的顱內出血是在缺氧基礎上,在組織失常的情況下才發生損傷。

        抽傷性顱內出血都隨出生體重增大而增加,在極低體重兒的難產中顱內出血仍是以損傷性為主,而自然分娩中則缺氧性為主,難產中損傷比例明顯高于自然分娩。從出生體重分析,發生顱內出血的基本規律是體重越小,缺氧性的越多,越大則損傷性的越多,缺氧越重越易損傷。由于新生兒出生第1周內凝血因子減少,有出血趨向,可加重顱內出血的程度和后果。少數病例是因維生素K缺乏顱內血管瘤破裂和快速靜注碳酸氫鈉或擴溶劑等的醫源性出血所引起。

        新生兒顱內出血急救

        主要癥狀

        1.出生后嗜睡、面色蒼白或青紫、不吃奶、吐奶。

        2.隨病情出現煩躁、尖聲哭叫的現象。

        3.嚴重者出現驚厥、脖子硬、呼吸不規律、前胸飽滿或凸起、瞳孔改變等。

        急救

        1.新生兒凡懷疑為顱內出血者,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

        2.保持室內安靜,抬高患兒的頭部,并盡量減少搬動,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3.嘔吐時,使頭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嘔吐物,以免吸入氣管引起窒息。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預防

        出生前應防止早產及避免窒息。孕婦須絕對臥床以減少子宮收縮,并可用擬β-腎上腺素能類藥物如羥芐麻黃堿(Ritodrine)以推遲分娩。

        產程中對胎兒進行監護,如見宮內缺氧及出生時窒息,均及時搶救。分娩時盡量避免產傷,必要時作剖宮產。 

        對可能早產的孕婦,宜在分娩前3天內應用地塞米松以促進肺成熟及減少呼吸窒息綜合征的危險。預防出血傾向,可于分娩前10小時緩慢靜注苯巴50mg,并在產前4~15小時頓服維生素K15~30mg. 

        對<1500g的未成熟兒生后6小時內可用苯巴比妥降低腦代謝率、清除自由基、減少腦血流量,抑制血壓急劇上升。

        對于母乳喂養者應指導乳母多吃綠葉蔬苯及新鮮水果。對經常腹瀉服抗生素者應給維生素K50~100μg/天,或每月注射維生素K1mg,患阻塞性黃疸或嬰兒肝炎者,應給維持素K1缺乏所致的顱內出血。  

        產傷骨折的預防

        (1)會陰部伸展性差或陰道助產手術前,應做會應切開術,以免會陰過度撕裂。

        (2)行胎頭吸引器助產時,負壓不可過高,一般以300--400mmHg為宜;吸引和牽拉時間不超過20分鐘,滑脫次數不宜超過2次。胎兒有出血傾向者如早產、IUGR等不宜選用。

        (3)中位產鉗已被宮產所取代,現僅采用低位產鉗,術后常規檢查軟產道各部有裂傷者及時縫合。

        (4)臀位陰道助娩者應嚴格按照分娩機轉操作,避免后出胎頭困難,預防新生兒產傷如骨折、顱內損傷。術后常規檢查軟產道,有裂傷者及時縫合。  

        產癱患兒的圍手術期康復護理

        1.什么是產癱

        產癱(obstetric brachial plexus palsy,OBPP)指胎兒在分娩過程中引起的頸肩分離導致臂叢神經纖維撕傷或斷裂,引起新生兒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肌麻痹,其嚴重威脅新生兒健康,臨床主要表現為受累上肢部分或完全癱。

        2.術前護理

        2.1術前與患兒家屬溝通。針對家屬心理需要,向家屬說明患兒病因、目前情況、采用手術治療原因和 希望預期達到恢復程度。利用一些以往產癱病例資料、圖片或者錄像詳細介紹家屬需要配合治療的家庭護理要點,讓患兒母親了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性。

        2.2術前準備

        產癱患兒對住院環境和陌生人有一定恐懼感,護理人員以和藹的態度、慈母般的心腸與患兒進行言語和肢體交流,更應以高超熟練的護理技術,不僅減少患兒的不少痛苦而且減輕患兒恐懼和抗拒心理。詳細了解病情和體檢,做好記錄,并建立隨訪的檔案。注意患兒飲食中營養成分的調配,避免腹瀉、感冒,使患兒術前有一個健康體質來承受手術治療。

        3.術后護理

        手術治療為神經功能恢復奠定了基礎,但肢體功能的恢復需要精心的護理和系統的康復訓練。每月進行肌電圖檢查,了解術后臂叢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并與術前體檢記錄對照。有文獻報道由于部分患兒忽略了手術后康復訓練,使患兒的肢體功能難以恢復到最佳狀態,常發生關節攣縮等并發癥。

        3.1 麻醉后護理。本組患兒均采用全麻,術后予以去枕平臥位,將頭偏向一側,防止患兒嘔吐物進入呼吸道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嚴密觀察患兒口唇及呼吸變化,如突然出現紫紺呼吸急促,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清醒后3~6h,指導家屬喂食,讓患兒先練習吞咽,適應后再進流質。切口疼痛以及貼胸繃帶使用限制了患兒的深呼吸,經常給患兒拍背,避免肺不張肺炎呼吸窘迫發生。

        3.2康復訓練

        3.2.1術后24h根據患兒損傷部位、性質,開始康復訓練。輕柔地、向心性按摩患肢,每日3次,每次~20min.抬高患肢,用繃帶或三角巾將患肢固定于胸前,促進血液和淋巴液回流,減輕局部腫脹。

        3.2.2去除外固定后,練習肩關節上舉、外展、后伸、屈肘、伸腕、屈腕對掌等動作,每日進行二次,每次~20min,逐漸延長至30min.并指導家屬做肩關節被動外旋訓練,以預防關節攣縮致肩關節內旋畸形。被動運動與按摩結合進行,使剛柔相濟。

        3.2.3抗阻練習

        當肌力達到4級時,進行抗阻練習,包括等張練習、等長練習和等速練習。每日進行10組等長練習,每組10次,每次收縮10s,放松10s.以Delorne提出的漸進抗阻練習法(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cise,PRE)進行等張練習,以10RM量的1/2、2/3及全量各做10次,共3組,每組間歇30s,每天重復3~5次,每周3次。等速練習以60 o ~180 o /S范圍內,從60 o /S的速度以30 o /S的間隔遞增至180 o /S,再以30 o /S的間隔從180 o /S遞減至60 o /S,各做一組訓練,每組訓練10次,每組間隔30s,每周3次。

        以上三種肌力練習綜合應用,以等長練習—等張練習—等速練習的次序進行。并隨著病程的推移和功能的進展,循序漸進,逐步進展。

        3.2.4出院指導與患兒家屬一起制定訓練方案,將娛樂活動與康復訓練融為一體,使患兒在快樂有趣氛圍中活動,配合訓練治療。神經恢復順序一般是 先淺痛覺,后深痛覺,最后是運動功能。恢復時間一般為3~6月。患兒術后每3月進行復查,根據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制定修改下一個訓練方案。在恢復期間,做理療和功能練習,要耐心等待,避免未到恢復時間家屬以手術無效而再次到處求醫。出院后隨著患兒年齡增長,需要做好心理護理,讓患兒不要對康復訓練有對抗情緒,增強他們康復信心。  

        胎位不正的預防方法

        妊娠28周后原為臀位者多能自轉成為頭位,如仍取臀位時,應矯正其為頭位,常用的方法有:

        艾灸至陰穴。孕婦取平臥位或坐位,用艾條灸兩側至陰穴,每日-2次,每次15分鐘,5次為一療程。孕婦在灸時常感胎動較活躍。此法的轉位成功率達75~85%。

        膝胸臥位。膝胸臥位是常用的轉位方法,讓孕婦排空膀胱、松解褲帶,先在床上作下跪姿勢,然后將胸部盡量貼在床的表面,大腿則與床平面保持垂直,每次跪15分鐘,每日二次。這種姿勢可使胎臀退出盆腔,借胎兒重心的改變,使胎頭與胎背所形成弧面順著宮底弧面滑動以完成轉位。此法如能持續應用7-10日,成功率可達70%-80%。

        為了增加胎位倒轉成功的機會,孕婦在采取膝胸臥位后,當晚即采取側臥位,如系骶左前采取右側臥位,骶右前則采取左側臥位,這樣有利于胎頭順著子宮腔側壁倒轉。有時膝胸臥式未能奏效而加用側臥后得以成功地轉位。

        外倒轉術。外倒轉是假借外力以旋轉胎位,目前對外倒轉術尚持有不同意見。Ylikorkala等對491名經超聲波定位的臀位作外倒轉,轉位成功率達75%,從而使足月妊娠時臀位發生率從4.5%降至2.9%。但有學者認為外倒轉可導致胎盤早剝、早產、胎膜早破、甚至胎兒死亡,因而對此法并不熱衷。因此,進行外倒轉術時要特別謹慎,最好能在B型超聲顯像儀的監測下進行操作,盡量避免因臍帶牽拉過緊而導致胎盤早期剝離等并發癥。外倒轉術以在妊娠32--34周時進行為宜。操作時孕婦取平臥位,雙下肢屈曲以使腹壁松弛,術者立孕婦右側,先查清胎位,聽取胎心率并做好記錄,然后一手握頭,一手扶臀,將頭輕輕沿胎兒腹部方向轉動,將其向骨盆入口推移,另一手則配合推頭動作,將臀部向反方向推動。例如骶右前位則將胎頭向順時鐘方向推動,骶左前則向逆時鐘方向推動,動作要輕柔而連續,切忌用暴力。術畢再聽胎心音,若胎心率加速或減慢在短時間內仍不能恢復者,則可能有臍帶受壓,應轉回原來胎位;若在術中胎動頻繁而劇烈,胎心率異常,亦應停止轉動,退回原方位。單臀位時,因兩腿直伸,胎兒脊柱難以彎曲,外側轉術多半不成功,故不必勉強。完全臀位時如胎背在左側,胎頭則在右肋下;單臀位則胎頭在宮底正中易與完全臀位相鑒別。

        臀位在轉位后還有再變成臀位的可能,復變率一般在20%左右。因此,在轉正胎位后,特別是對腹壁較松弛的孕婦,應在胎頭兩側置毛巾墊,用腹帶包裹固定,并定期隨訪檢查,如經轉位后一再恢復為臀位者,不宜再作倒轉術。

        參考

        關于“產傷”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av免费_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_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2.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亚洲精品特黄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无弹窗 |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在线观看国产亚洲欧美 | 日本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