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艾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00u.jpg

        【草藥名】: 艾葉其他名稱:艾 冰臺 艾蒿 醫草 灸草 蘄艾 黃草 家艾 甜艾 草蓬 艾蓬 狼尾蒿子 香艾 野蓮頭 阿及艾 陳艾 灰草

        【英 文 名】Argy Wormwood Leaf

        【拉 丁 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

        【內容介紹】:

        艾葉 (《本草經集注》)  

        目錄

        來源

        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  

        植物形態

        艾(《詩經》),又名:冰臺(《爾稚》),艾蒿(《爾雅》郭璞注),醫草(《別錄》),灸草(《埤雅》),蘄艾(《蘄艾傳》),黃草(《綱目》),家艾(《醫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蓮頭、阿及艾。

        Bk00v.jpg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

        莖直立,圓形,質硬,基部木質化,被灰白色軟毛,從中部以上分枝。

        單葉,互生;莖下部的葉在開花時即枯萎;中部葉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稀被白色軟毛,并密布腺點,下面灰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近莖頂端的葉無柄,葉片有時全緣完全不分裂,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花序總狀,頂生,由多數頭狀花序集合而成;總苞苞片4~5層,外層較小,卵狀披針形,中層及內層較大,廣橢圓形,邊緣膜質,密被綿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兩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發育,長約1厘米,無明顯的花冠;兩性花與雌花等長,花冠筒狀,紅色,頂端5裂;雄蕊5枚,聚藥,花絲短,著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細長,頂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

        瘦果長圓形。

        花期7~10月。

        生長于路旁、草地、荒野等處。

        亦有栽培者。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地。

        本植物的果實(艾實)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同屬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

        高45~100厘米。

        中部葉1~2回羽狀分裂,裂片橢圓形、披針形至線形,全緣或有鋸齒,葉上面無腺點,近禿凈,下面被白色絲狀毛;上部葉近乎無柄,裂片狹窄如線.花期9~10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其葉亦可作艾葉用。  

        采集

        春、夏二季,花未開、葉茂盛時采摘,曬干或陰干。  

        藥材

        干燥的葉片,多皺縮破碎,有短柄.葉片略呈羽狀分裂,裂片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

        上面灰綠色,生有軟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絨毛。

        質柔軟。

        氣清香,味微苦辛。

        以下面灰白色、絨毛多、香氣濃郁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產。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Ⅰ,8-桉葉精、α-側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腦藏茴香酮、反式葦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炮制

        艾葉:揀去雜質,去梗,篩去灰屑。

        艾絨:取曬干凈艾葉碾碎成絨,揀去硬莖及葉柄,篩去灰屑。

        艾炭:取凈艾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用醋噴灑,拌勻后過鐵絲篩,未透者重炒,取出,晾涼,防止復燃,三日后貯存。

        (每艾葉100斤,用醋15斤) ①《本草衍義》:干搗篩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灸家用。

        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

        ②《綱目》: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

        揀取凈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

        入婦人丸散,須以熟艾,用醋煮干搗成餅子,烘干再搗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餅,及酒炒者皆不佳。

        洪氏《容齋隨筆》云,艾難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時可作細末,亦一異也。  

        性味

        苦辛,溫。

        ①《別錄》:味苦,微溫,無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熱。

        ③《綱目》:苦而辛,生溫,熟熱。  

        歸經

        入脾、肝、腎經。

        ①《綱目》:入足太陰、蹶陰、少陰經。

        ②《本草新編》:入脾、腎、肺三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功用主治

        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

        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①《別錄》:主灸百病。

        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

        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

        汁又殺蛔蟲

        苦酒煎葉療癬。

        ③《藥性論》:止崩血,安胎止腹痛

        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

        長服止冷痢。

        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療本草》: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⑥《日華子本草》:止霍亂轉筋,治心痛,鼻洪,并帶下。

        ⑦《珍珠囊》:溫胃。

        ⑧《履巉巖本草》: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搗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綱目》:溫中,逐冷,除濕

        ⑾《本草正》:辟風寒涅,瘴瘧。

        ⑿《本草再新》:調經開郁,理氣行血

        治產后驚風,小兒臍瘡。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3錢;入丸、散或搗汁。

        外用:搗絨作炷或制成艾條熏灸,搗敷、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  

        宜忌

        陰虛血熱者慎用。

        ①《綱目》:苦酒、香附為之使。

        ②《本草備要》:血熱為病者禁用。

        ③《本經逢原》: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  

        選方

        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

        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

        (《補缺肘后方》) 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二錢。

        (《衛生易簡方》) ③治腸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葉二錢,辣蓼二錢,車前一兩六錢。

        水煎服,每天一劑,早晚各服一次。

        (江蘇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④治氣痢腹痛,睡臥不安:艾葉(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

        上二味搗羅為末,酒煮爛飯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

        (《圣濟總錄》香艾丸) ⑤治濕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干艾葉四兩(炒焦存性),川白姜一兩(炮)。

        上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

        (《世醫得效方》艾姜湯) ⑥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二升服。

        (《千金方》) ⑦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

        (《圣惠方》) ⑧治糞后下血:艾葉、生姜

        煎濃汁,服三合。

        (《千金方》) ⑨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如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干姜一錢。

        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入膠烊化,分服,空腹服,一日盡。

        (《養生必用方》) ⑩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后出血艾葉炭一兩,蒲黃蒲公英各五錢。

        每日劑,煎服二次。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⑾治婦人白帶淋瀝:艾葉(杵如綿,揚去塵末并梗,酒煮一周時)六兩,白肅、蒼術各三兩(俱米泔水浸,曬干炒),當歸身(酒炒)二兩,砂仁一兩。

        共為末,每早服三錢,白湯調下。

        (《本草匯言》) ⑿治妊娠卒眙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

        (《肘后方》) ⒀治產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干,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

        (《楊誠經驗方》) ⒁治盜汗不止: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

        水一鐘,煎八分,臨臥溫服

        (《綱目》) ⒂治癰疽不合,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后,白膠熏之。

        (《仁齋直指方》) ⒃治頭風面瘡,癢出黃水:艾二兩,醋一升,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三上。

        (許國楨《御藥院方》) ⒃治濕疹:艾葉炭、枯礬黃柏等分。

        共研細末,用香油調膏,外敷。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

        ①治療慢性肝炎取艾葉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當于生藥0.5克,每日肌注4毫升,總療程1~2個月。

        治療期間同時給予保肝藥物。

        治療123例,其中遷延性肝炎39例,近期治愈28例,顯效6例,好轉5例;慢性肝炎46例,近期治愈21例,顯效19例,好轉6例;肝硬化15例,顯效3例,好轉4例,無效8例。

        總有效率92%。

        ②治療肺結核喘息癥用10%艾葉液每次30毫升,日服3次,食前半小時服用。

        臨床觀察37例,均同時內服異煙肼,3例并發肺原性心臟病的患者出現心力衰竭時,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療,一般服艾葉液1~1.5月。

        31例經過上述治療,氣短咳嗽減輕,喘鳴消失,痰量顯著減少,肺部干、濕性羅音減少或消失;其余6例療效較差或無效。

        經驗證明,以對肺部無嚴重纖維增生肺氣種存在者效果較佳。

        ③治療慢性氣管炎取干艾1斤或鮮艾2斤,洗凈、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時,煎煮過濾,約得濾液3000毫升,加適量調味劑防腐劑

        日服3次,每次~60毫升。

        或制成注射劑,每日2次,每次肌注2~4毫升。

        治療154例,近期控制6例,顯效21例,好轉81例,無效46例。

        或用蒸餾法提取艾葉油,制成膠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毫升,分~4次口服,10天為一療程。

        治療138例,一個療程總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顯效者占46.37%。

        還有每日用艾葉2兩(干品),紅糖5錢,加水煎成100毫升,分~4次服,1周為一療程。

        治療484例,有效率76.1%。

        ④治療急性菌痢用20%艾葉煎劑,日服4次,每次40毫升,觀察21例,均獲治愈,平均住院5.5天。

        治療過程中同時補充維生素乙、丙,個別病例給予輸液。

        ⑤治療間日瘧取干艾葉0.5~1兩,切碎,用文火煎2小時左右,過濾,加糖,于發作前2小時頓服,連服2天。

        經治療53例,控制癥狀的有效率在89%上下,血內瘧原蟲陰轉率為56.2%.藥液須現制現用,每日用1兩的療效較好。

        ⑥治療鉤蚴皮炎 在局部鉤蚴感染24小時內,取直徑1.5厘米的艾絨卷,熏燙鉤蚴感染部。

        對于皮疹多而范圍廣的皮炎,將患部皮膚分區逐一熏燙5分鐘。

        治療106例,癢感消失者77例,仍有癢感者28例,奇癢者1例。

        患者一般于晚間艾熏后,即癢止入睡,次晨癢感消失。

        對照組60例未加治療,癢感持續時間短則3~4天,長則5~6天,少數皮炎進展為紅腫水泡戒因抓破而潰爛。

        治療組呼吸道癥狀(氣急、咳嗽)的出現率為1.88%,對照組為14%。

        ⑦治療婦女白帶取艾葉5%煎湯去渣,雞蛋2個放入湯內煮后吃蛋喝湯,連服5天。

        ⑧治療尋常疣采鮮艾葉擦拭局部,每日數次,至自行脫落為止。

        治療12例,最短3天、最長10天即行脫落。

        艾葉

        艾葉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英)Argy Wormwood Leaf

        別名 大艾葉、杜艾葉、萎蒿。

        來源 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葉。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0.5~1.2m。莖直立,被白色細軟毛,上部分枝。葉互生,中下部葉片廣闊,3~5深裂或羽狀深裂,裂片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上面散生白色腺點,疏生氈毛,下面密生白色氈毛。頭狀花序鐘形,長3~4mm,直徑2~2.5mm,幾無柄;總苞片4~5層,密被白色綿毛,邊緣膜質,外層披針形;雌花長約1mm;兩性花結實,長約2mm,紫褐色。瘦果橢圓形,無毛。花期7~10月。

        生于荒地、林緣,有栽培。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各省區。

        采制 夏季花未開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

        性狀 多皺縮,破碎,有短柄。完整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Ⅰ,8-桉葉精、α-側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腦、藏茴香酮、反式葦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性味 性溫,味苦、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用于小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血膚瘙癢

        【英文名】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別名】艾、艾蒿、家艾 大艾葉、杜艾葉、萎蒿。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葉。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雜質,曬干。

        【制法】 醋艾炭(艾葉炭):取凈艾葉,在鍋內炒至大部分成焦黑色,噴米醋,拌勻后取出稍篩;也可噴灑清水撲滅火星,取出晾干,防止復燃。每100kg艾葉,用醋15kg。

        【性狀】本品多皺縮、破碎,有短柄。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

        【鑒別】本品粉末綠褐色。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T字形毛,頂端細胞長而彎曲,兩臂不等長,柄2~4細胞;另一種為單列性非腺毛,3~5細胞,頂端細胞特長而扭曲,常斷落。腺毛表面觀鞋底形,由 4、6 細胞相對疊合而成,無柄。草酸鈣簇晶,直徑3~7μm,存在于葉肉細胞中。

        【性味歸經】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溫經止血。用于虛寒出血

        【用法用量】 3 ~9g。外用適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備注】

        (1)本品搗爛如絨,制成艾卷、艾柱,可做灸法之用。

        (2)口服大量艾葉制劑后,約半小時即出現中毒癥狀:喉干口渴,胃腸不適,惡心嘔吐,繼而全身無力頭暈耳鳴,四肢震顫乃至痙攣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興奮引起),痙攣發作后全身肌肉弛緩,缺乏張力,甚至癱瘓。由于神經反射血管本身受損,可招致子宮充血、出血,孕婦甚至流產。亦可引起肝細胞代謝障礙,而致中毒性黃疸肝炎。由于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痊愈后亦常有健忘幻覺后遺癥。慢性中毒者則有感覺過敏共濟失調、幻想、神經炎癲癇樣痙攣等癥狀出現。

        (3)如遇口服中毒者,首先清洗胃腸道,用骨炭粉吸收,并置病人于安靜及光線較暗之房內,避免外來刺激,給予鎮靜劑,保護肝臟機能,以及其他一般內科常規對癥治療。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艾葉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

        【植物形態】艾(《詩經》),又名:冰臺(《爾稚》),艾蒿(《爾雅》郭璞注),醫草(《別錄》),灸草(《埤雅》),蘄艾(《蘄艾傳》),黃草(《綱目》),家艾(《醫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蓮頭、阿及艾。

        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莖直立,圓形,質硬,基部木質化,被灰白色軟毛,從中部以上分枝。單葉,互生;莖下部的葉在開花時即枯萎;中部葉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稀被白色軟毛,并密布腺點,下面灰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近莖頂端的葉無柄,葉片有時全緣完全不分裂,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花序總狀,頂生,由多數頭狀花序集合而成;總苞苞片4~5層,外層較小,卵狀披針形,中層及內層較大,廣橢圓形,邊緣膜質,密被綿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兩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發育,長約1厘米,無明顯的花冠;兩性花與雌花等長,花冠筒狀,紅色,頂端5裂;雄蕊5枚,聚藥,花絲短,著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細長,頂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瘦果長圓形。花期7~10月。

        生長于路旁、草地、荒野等處。亦有栽培者。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地。

        本植物的果實(艾實)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同屬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高45~100厘米。中部葉1~2回羽狀分裂,裂片橢圓形、披針形至線形,全緣或有鋸齒,葉上面無腺點,近禿凈,下面被白色絲狀毛;上部葉近乎無柄,裂片狹窄如線.花期9~10月。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其葉亦可作艾葉用。

        【采集】春、夏二季,花未開、葉茂盛時采摘,曬干或陰干。

        【藥材】干燥的葉片,多皺縮破碎,有短柄.葉片略呈羽狀分裂,裂片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面灰綠色,生有軟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微苦辛。以下面灰白色、絨毛多、香氣濃郁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產。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Ⅰ,8-桉葉精、α-側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腦、藏茴香酮、反式葦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炮制】艾葉:揀去雜質,去梗,篩去灰屑。艾絨:取曬干凈艾葉碾碎成絨,揀去硬莖及葉柄,篩去灰屑。艾炭:取凈艾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用醋噴灑,拌勻后過鐵絲篩,未透者重炒,取出,晾涼,防止復燃,三日后貯存。(每艾葉100斤,用醋15斤)

        ①《本草衍義》:"干搗篩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

        ②《綱目》:"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揀取凈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入婦人丸散,須以熟艾,用醋煮干搗成餅子,烘干再搗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餅,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齋隨筆》云,艾難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時可作細末,亦一異也。"

        【性味】苦辛,溫。

        ①《別錄》:"味苦,微溫,無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熱。"

        ③《綱目》:"苦而辛,生溫,熟熱。"

        【歸經】入脾、肝、腎經。

        ①《綱目》:"入足太陰、蹶陰、少陰經。"

        ②《本草新編》:"入脾、腎、肺三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功用主治】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①《別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汁又殺蛔蟲。苦酒煎葉療癬。"

        ③《藥性論》:"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長服止冷痢。又心腹惡氣,取葉搗汁飲。"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療本草》:"金瘡,崩中,霍亂,止胎漏。"

        ⑥《日華子本草》:"止霍亂轉筋,治心痛,鼻洪,并帶下。"

        ⑦《珍珠囊》:"溫胃。"

        ⑧《履巉巖本草》:"治咽喉閉痛熱壅,飲食有妨者,搗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帶脈為病,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綱目》:"溫中,逐冷,除濕。"

        ⑾《本草正》:"辟風寒涅,瘴瘧。"

        ⑿《本草再新》:"調經開郁,理氣行血。治產后驚風,小兒臍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入丸、散或搗汁。外用:搗絨作炷或制成艾條熏灸,搗敷、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

        【宜忌】陰虛血熱者慎用。

        ①《綱目》:"苦酒、香附為之使。"

        ②《本草備要》:"血熱為病者禁用。"

        ③《本經逢原》:"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

        【選方】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補缺肘后方》)

        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二錢。(《衛生易簡方》)

        ③治腸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葉二錢,辣蓼二錢,車前一兩六錢。水煎服,每天一劑,早晚各服一次。(江蘇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④治氣痢腹痛,睡臥不安:艾葉(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搗羅為末,酒煮爛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圣濟總錄》香艾丸)

        ⑤治濕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干艾葉四兩(炒焦存性),川白姜一兩(炮)。上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世醫得效方》艾姜湯)

        ⑥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⑦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圣惠方》)

        ⑧治糞后下血:艾葉、生姜。煎濃汁,服三合。(《千金方》)

        ⑨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如雞子大,阿膠(炒為末)半兩,干姜一錢。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入膠烊化,分服,空腹服,一日盡。(《養生必用方》)

        ⑩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后出血:艾葉炭一兩,蒲黃、蒲公英各五錢。每日劑,煎服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⑾治婦人白帶淋瀝:艾葉(杵如綿,揚去塵末并梗,酒煮一周時)六兩,白肅、蒼術各三兩(俱米泔水浸,曬干炒),當歸身(酒炒)二兩,砂仁一兩。共為末,每早服三錢,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⑿治妊娠卒眙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肘后方》)

        ⒀治產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干,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楊誠經驗方》)

        ⒁治盜汗不止:熟艾二錢,白茯神三錢,烏梅三個。水一鐘,煎八分,臨臥溫服。(《綱目》)

        ⒂治癰疽不合,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后,白膠熏之。(《仁齋直指方》)

        ⒃治頭風面瘡,癢出黃水:艾二兩,醋一升,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三上。(許國楨《御藥院方》)

        ⒃治濕疹:艾葉炭、枯礬、黃柏等分。共研細末,用香油調膏,外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①治療慢性肝炎

        取艾葉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當于生藥0.5克,每日肌注4毫升,總療程1~2個月。治療期間同時給予保肝藥物。治療123例,其中遷延性肝炎39例,近期治愈28例,顯效6例,好轉5例;慢性肝炎46例,近期治愈21例,顯效19例,好轉6例;肝硬化15例,顯效3例,好轉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2%。

        ②治療肺結核喘息癥

        用10%艾葉液每次30毫升,日服3次,食前半小時服用。臨床觀察37例,均同時內服異煙肼,3例并發肺原性心臟病的患者出現心力衰竭時,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療,一般服艾葉液1~1.5月。31例經過上述治療,氣短及咳嗽減輕,喘鳴消失,痰量顯著減少,肺部干、濕性羅音減少或消失;其余6例療效較差或無效。經驗證明,以對肺部無嚴重纖維增生或肺氣種存在者效果較佳。

        ③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干艾1斤或鮮艾2斤,洗凈、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時,煎煮過濾,約得濾液3000毫升,加適量調味劑及防腐劑。日服3次,每次~60毫升。或制成注射劑,每日2次,每次肌注2~4毫升。治療154例,近期控制6例,顯效21例,好轉81例,無效46例。或用蒸餾法提取艾葉油,制成膠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毫升,分~4次口服,10天為一療程。治療138例,一個療程總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顯效者占46.37%。還有每日用艾葉2兩(干品),紅糖5錢,加水煎成100毫升,分~4次服,1周為一療程。治療484例,有效率76.1%。

        ④治療急性菌痢

        用20%艾葉煎劑,日服4次,每次40毫升,觀察21例,均獲治愈,平均住院5.5天。治療過程中同時補充維生素乙、丙,個別病例給予輸液。

        ⑤治療間日瘧

        取干艾葉0.5~1兩,切碎,用文火煎2小時左右,過濾,加糖,于發作前2小時頓服,連服2天。經治療53例,控制癥狀的有效率在89%上下,血內瘧原蟲陰轉率為56.2%.藥液須現制現用,每日用1兩的療效較好。

        ⑥治療鉤蚴皮炎

        在局部鉤蚴感染24小時內,取直徑1.5厘米的艾絨卷,熏燙鉤蚴感染部。對于皮疹多而范圍廣的皮炎,將患部皮膚分區逐一熏燙5分鐘。治療106例,癢感消失者77例,仍有癢感者28例,奇癢者1例。患者一般于晚間艾熏后,即癢止入睡,次晨癢感消失。對照組60例未加治療,癢感持續時間短則3~4天,長則5~6天,少數皮炎進展為紅腫、水泡戒因抓破而潰爛。治療組呼吸道癥狀(氣急、咳嗽)的出現率為1.88%,對照組為14%。

        ⑦治療婦女白帶

        取艾葉5%煎湯去渣,雞蛋2個放入湯內煮后吃蛋喝湯,連服5天。

        ⑧治療尋常疣

        采鮮艾葉擦拭局部,每日數次,至疣自行脫落為止。治療12例,最短3天、最長10天即行脫落。

        【藥典質量標準】

        拼音名:Aiye

        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

        書頁號:2005年版一部-61

        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葉。夏季花未開時采

        摘,除去雜質,曬干。

        【性狀】 本品多皺縮、破碎, 有短柄。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橢圓形,

        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

        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

        味苦。

        【鑒別】 本品粉末綠褐色。 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T形毛,頂端細胞長而

        彎曲,兩臂不等長,柄2~4細胞;另一種為單列性非腺毛,3~5細胞,頂端細胞

        特長而扭曲,常斷落。腺毛表面觀鞋底形,由 4、6 細胞相對疊合而成,無柄。

        草酸鈣簇晶,直徑3~7μm,存在于葉肉細胞中。

        【炮制】 艾葉 除去雜質及梗,篩去灰屑。

        醋艾炭 取凈艾葉,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噴醋,炒干。

        每100kg艾葉,用醋15kg。

        【性味與歸經】 辛、苦,溫;有小毒。歸肝、脾、腎經。

        【功能與主治】 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

        不孕,吐血, 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溫經止

        血。用于虛寒性出血。

        【用法與用量】 3 ~9g。外用適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參看

        關于“艾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av免费_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_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2.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日本久久久久中文视频字幕 | 日本人妖在线专区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在线 | 久久秋霞精品中文字幕 | 色五五月影音先锋在线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性爱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