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羌活 | 中藥圖典 |
羌活 Qiānɡ Huó |
|
---|---|
![]() |
|
別名 | 蠶羌、竹節羌、大頭羌、狗引子花、曲藥、羌青、護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風使者、黑藥 |
功效作用 | 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風濕痹痛,肩背酸痛。 |
英文名 | Incised Notopterygium ,Incised Notopterygium Rhizome Forbes Notopterygium Rizome, Rhizome or root of Incised Notopterygium, Rhizome or root of Forbes Notopterygium |
始載于 | 《神農本草經》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腎經、膀胱經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苦 |
目錄 |
概述
【中藥材學名】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
【別名】蠶羌、竹節羌、大頭羌、狗引子花、曲藥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羌活(背翅芹)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 或寬葉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 的干燥根莖及根?!井a地】均野生。主產四川阿壩、甘孜、綿陽及云南怒江者稱“川羌”;主產青海、甘肅者稱“西羌”。二者均銷全國。?。鄄芍瀑A藏]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干,置陰涼干燥處防蛀,以備切片生用?! ?/p>
性狀
羌活:為圓柱狀略彎曲的根莖,長4~13cm,直徑0.6~2.5cm。頂端具莖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脫落處呈黃色。節間縮短,呈緊密隆起的環狀,形似蠶習稱“蠶羌”;節間延長,形如竹節狀,習稱“竹節羌”。節上有多數點狀或瘤狀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鱗片。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整,有多數裂隙,皮部黃棕色至暗棕色,油潤,有棕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射線明顯,髓部黃色至黃棕色。氣香,味微苦而痢?/p>
寬葉羌活:為根莖及根。根莖類圓柱形,頂端具莖及葉鞘殘基,根類圓錐形,有縱皺紋及皮孔;表面棕褐色,近根莖處有較密的環紋,長8~15cm,直徑1~3cm,習稱“條羌”。有的根莖粗大,不規則結節狀,頂部具數個莖基,根較細,習稱“大頭羌”。質松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味較淡。
【含量測定】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2.8%(ml/g)。
【功能主治】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風濕痹痛,肩背酸痛?! ?/p>
植物形態
羌活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莖﹑葉皆有毛。常紫色,有縱溝紋。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具柄,基部兩側成膜質鞘狀,葉為二至三回奇數羽狀復葉,小葉3~4對,卵狀披針形,小葉二回羽狀分裂邊緣缺刻狀淺裂至羽狀深裂,最下一對小葉具柄;莖上部的葉近無柄,葉片薄,無毛。復傘形花序,傘幅10~15;小傘形花序約有花20~30朵,花五瓣白色。根可入藥,有鎮痛﹑發汗﹑利尿之效。古代以羌族地區出產者為最佳,故又名羌活、獨活。傳說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故又名獨搖草。雙懸果長圓形,主棱均擴展成翅?;ㄆ? 月,果期8~9月?! ?/p>
藥材形狀
按藥材形態分為“蠶羌”、“竹節羌”、“大頭羌”和“條羌”等。蠶羌為略彎曲的根莖,環節緊密似蠶,長4~13cm,直徑 0.6~2.5c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有點狀根痕及棕色破碎鱗片,外皮脫落處呈棕黃色。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有放射狀裂隙,皮部棕黃色,可見黃色分泌腔,習稱“朱砂點”,木質部黃白色,髓部黃色至棕黃色。氣香,味微苦而辛。根莖環節疏生似竹節狀者,習稱“竹節羌”。條羌為根莖及根,呈類圓柱形,長10~15cm,直徑1~3cm,根莖部具莖基及葉鞘殘基,根部具縱紋及皮孔。氣味較淡?! ?/p>
使用注意
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血虛痹痛,陰虛頭痛者慎用。
應用
1、用于風寒感冒,頭痛身疼。本品辛溫,氣雄而散,發表力強,主散太陽經風邪及寒濕之邪,有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之功,故善治風寒濕邪襲表,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痛者,常與防風、細辛、蒼術、川芎等藥同用,如九味羌活湯;若寒濕偏重,頭痛身重者,可配伍獨活、稿本、川芎等藥,如羌活勝濕湯。
2、用于風寒濕痹,肩臂疼痛。本品辛散祛風、味苦燥濕、性濕散寒,能去除風寒濕邪,通利關節而止痛,且作用部位偏上,故善治腰以上風寒濕痹,尤以肩背肢節疼痛者佳,多伍防風、姜黃、當歸等藥同用。
【用法用量】 3~9g?! ?/p>
備注
(1)西北地區尚有以同科牛尾獨活屬(Heraeleum)多種植物的根作羌活用。
(2)羌活功能發散風寒,祛風止痛,用于感冒風寒,兼有頭痛、身痛為主,常配防風、白芷等藥同用。羌活祛風濕的作用也甚為顯著,為祛風勝濕常用之品,但一般認為本品以風濕痹痛在身半以上者為宜,如周身痹痛,可配防風、獨活等同用。對于頭痛病癥,多配合川芎、細辛等應用。
(3)作為發汗解表藥時,應將它的祛風止痛功效密切結合起來,即在臨床上用于風寒表癥時,必須兼有頭痛或骨節疼痛等癥,才考慮使用。至于用治風濕痹痛,不論有無表癥,都可應用。根據近年來臨床實踐體會,本品退熱的功效很好,可配合清熱藥如蒲公英、板藍根等品治風熱表癥,而且一般在熱退之后無再度發熱現象。但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故在使用時必須注意患者的胃那情況,掌握適當劑量。
【摘錄】《中國藥典》
藥性歌訣
《醫學入門》,李梴
羌活甘辛平苦溫,諸風痹通無久新,頭項齒頰皆能治,金瘡疝痓及奔豚。
參看
|
關于“羌活”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