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漏蘆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漏蘆
        Lòu Lú
        漏蘆
        別名 狼頭花、野蘭、鬼油麻、獨花山牛蒡、和尚頭花、鹿驪、和尚頭、大頭翁、祁漏蘆、禹漏蘆、龍蔥根、毛頭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用于乳癰腫痛癰疽發(fā)背瘰疬瘡毒乳汁不通濕痹拘攣
        英文名 Uniflower Swisscentaury Root,Root of Broadleaf Globethistle
        始載于 神農本草經
        毒性 有毒(一說無毒)
        歸經 胃經
        藥性
        藥味

        漏蘆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Rhaponticum uni-florum(L.) DC.或禹州漏蘆Echinps latifolius Tausch.的根。春秋季采挖。曬干。切厚片,生。清熱解毒消癰腫,下乳汁。

        目錄

        簡介

        漏蘆 Loulu[藥材學名]Radix Rhapontici

        [出處]《神農本草經》。

        [基原]本品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 Rhaponticum uniflorum (L.) DC. 的干燥根。

        【別名】狼頭花、野蘭、鬼油麻、和尚頭、獨花山牛蒡、華州漏蘆、禹州漏蘆

        【拉丁名】原植物祁州漏蘆Rhaponticumuniflorum(L.)DC.,藍刺頭EchinopslatifoliusTausch,禹州漏蘆RadixEchinopsis"

        性味與歸經】《本經》:“味苦咸,寒。”

        《別錄》:“大寒,無毒。”

        《本草正》:“味微咸,性寒,有小毒。”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用于乳癰腫痛,癰疽發(fā)背,瘰疬瘡毒,乳汁不通,濕痹拘攣。

        [用法與用量]煎服,5~9g。外用,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注意】氣虛瘡瘍平塌者及孕婦忌服。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祁州漏蘆或禹州漏蘆的根。

        炮制方法:揀凈雜質,去毛,洗凈,潤透,切片曬干。

        《雷公炮炙論》:凡使漏蘆,細銼,拌生甘草相對蒸,從巳至中,去甘草凈揀用。  

        性狀

        漏蘆

        本品呈圓錐形或扁片塊狀,多扭曲,長短不一,直徑1~2.5cm。表面暗棕色、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具縱溝及菱形的網狀裂隙。外層易剝落,根頭部膨大,有殘莖及鱗片狀葉基,頂端有灰白色絨毛。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灰黃色,有裂隙,中心遙呈星狀裂隙,灰黑色或棕黑色。氣特異,味微苦。  

        分類特征

        祁州漏蘆

        祁州漏蘆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狀莖粗厚,主根圓柱形,直徑1-2cm,上部密被殘存葉柄。莖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單生,有條紋,具白色綿毛或短毛。基生葉有長柄,葉柄長6-20cm,被厚綿毛;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全為橢圓形,長12-25cm,貢5-10cm,羽狀全裂呈琴形,裂片常再羽狀深裂或深裂,兩面均被蛛絲狀毛或粗糙毛茸;中部及上部葉較小,有短柄或無柄。頭狀花序,單生莖頂,直徑約5cm;總苞寬鐘狀,基部凹;總苞片多層,具干膜質附片,外層短,卵形,中層附片寬,成掌狀分裂,內層披針形,先端尖銳;花冠淡紫色,長約2.5cm,下部條形,上部稍擴張成圓筒形,先端5裂;雄蕊5,花藥聚合;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頭2裂,紫色。瘦果,倒圓錐形,長5-6mm,棕褐色,具四棱;冠毛剛毛狀,具羽產太短毛。

        花期5-7月,果期6-8月。  

        禹州漏蘆

        禹州漏蘆

        多年生草本,高約1m。莖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上部密生白綿毛,下部疏生蛛絲狀毛。葉二回羽狀分裂或深裂,上面疏生蛛絲狀毛或無毛,下面密生白綿毛,邊緣短刺;基生葉有長柄,葉生矩圓狀倒卵形,長約20cm;上部葉漸小,長橢圓形至卵形,長10-20cm,基部抱莖。復頭狀花序,集合成圓球形,直徑約4cm;頭狀花序長近2cm,外總苞片剛毛狀,基部聯(lián)合;內總苞片外層的匙形,先端漸尖,邊緣有篦狀睫毛;內層的狹鞭形至矩圓形,先端尖銳,中部以上有睫毛;花冠筒狀,裂片5,條形,淡藍色,筒部白色;雄蕊5,花藥聚合;子房倒鐘形,被茸毛,柱頭2裂。瘦果,圓形,密生黃褐色柔毛;冠毛長約1mm,下部連合花期7-9月,果期10月。  

        藥材特征

        祁州漏蘆

        干燥根呈圓錐形或破裂成較大的塊狀,多扭曲,長10~30厘米,中部直徑1~2厘米。外皮灰褐色或棕黑色,多縱溝及交叉的網狀裂紋,時有浮皮,頂端常見灰白色絲狀毛茸。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有灰黃色菊花紋及裂隙,中心灰黑色或棕黑色。臭特異,味微苦。以外皮灰黑色、條粗、質堅、不裂者為佳。

        主產河北、遼寧、山西。此外陜西、山東、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亦產。

        禹州漏蘆

        為藍刺頭的干燥根,呈類圓柱形,上粗下細,稍扭曲,長10~30厘米,直徑1~2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黃色,粗糙,有縱皺紋,頂端叢生棕色硬毛,為殘存的葉柄維管束,下端偶有分枝。質堅,不易折斷,斷面外圈褐色,內有黃、黑相間的菊花紋。無臭,味微澀。以條粗、堅實者為佳。

        主產安徽、湖北、河南等地。

        除上述品種外,在江蘇等地尚有以菊科植物東南藍刺頭的根作禹州漏蘆使用。在新疆地區(qū)又以菊科植物新疆藍刺頭的根作漏蘆使用。  

        藥源分布

        漏蘆

        "動植物資源分布:1.祁州漏蘆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等地。2.藍刺頭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江蘇、湖北等地。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1.祁州漏蘆生于向陽的山坡、草地、路邊。2.藍刺頭生于山坡草叢中及山野向陽處。"

        【采收儲藏】春,秋季采挖,除去殘莖及須根,洗凈泥土,潤透,切厚片,曬干,置通風干燥處。  

        性狀區(qū)別

        性狀鑒別

        漏蘆

        祁州漏蘆:根呈倒圓錐狀圓柱形,有的稍扭曲或扁壓,通常不分枝,完整者長10-30cm,直徑1-2.5cm。表面深棕色或黑棕色,粗糙,具不規(guī)則的縱形溝紋及鞭形的網狀裂隙,外層常有剝裂。根頭部膨大,有少數(shù)莖基及鱗片狀的葉基,頂端有灰白色絨毛。質羅而脆,易折斷,折斷時皮部常與木部脫離,皮部色澤較深,木部黃白色,呈施射狀,木射線處多破裂,木部中央因朽蝕而成星狀裂隙,顯深棕色。氣特異,味微苦。以條粗、棕黑色、質堅實、不碎裂者為佳。

        禹州漏蘆

        根呈類圓柱形,稍扭曲,知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土黃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頂端有纖維狀棕色殘存的葉柄維管束。質堅,斷面粗纖維狀,皮部棕色,木部具黃黑相間的菊紋。氣微,味微澀。以枝條粗長。表面土棕以、質堅實,長短整齊者為佳。  

        顯微鑒別

        漏蘆

        祁州漏蘆根橫切面:表皮常已脫落,后生皮層為數(shù)層至20余層棕色細胞,壁稍厚,木化及木栓化韌皮部較被廣大,射線寬。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部導和呈多股性排列,有時小形導管群將大形導管群分隔成數(shù)段,木射線常有徑向裂隙。中央有時呈星狀裂隙,其周圍的細胞壁常木栓化。本品薄壁組中有油室分布,油室周圍的分泌細胞內含黃棕色分泌物。

        此外,根頭非腺毛多細胞,木化,完整的長0.5-4mm,直徑20-30μm,頂端細胞甚長,盤曲或折曲,的基部處為5-9個短小類方形細胞;另一有種非腺毛基部扁平,上部有7-8個細胞,每一個細胞長300-450μm。

        禹州漏蘆根橫切面:后生皮層黃棕色。皮層細胞4-5列,切微延長,有分泌腔散在,內含棕色分泌物,內歧層細胞單列整齊。韌皮部有許多淡黃色纖維束散在,纖維細胞間隙內充滿深棕色內含物。形成層成環(huán)。導和放射狀排列,纖維束散在于薄壁組織中。  

        理化鑒別

        1.取祁州漏蘆醇溶液(1g/ml)1ml,加1%三氯化鐵試液1滴,產生黃棕色沉淀。

        2.取祁州漏蘆醇溶液1滴于濾紙上,在紫外光燈下觀察,顯亮藍色熒光,再滴加三氯化鐵試液1滴,呈黃綠色,熒光消失。  

        鑒別

        漏蘆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醋酸乙酯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漏蘆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huán)己烷-丁酮(4: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熒光斑點。  

        藥理作用

        新疆藍刺頭:

        漏蘆

        ①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

        藍刺頭堿的作用與士的寧相似,小劑量對動物表現(xiàn)興奮作用,大劑量則引起痙攣,以后出現(xiàn)全身抑制,對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有蘇醒作用,并能興奮神經肌肉裝置,促進周圍神經的恢復過程。臨床上可治療各種不全麻痹癥及由于末梢或中樞性運動神經原傳導障礙之癱瘓,對全身性衰弱基礎上的血管營養(yǎng)不良的病人有強壯作用。對實驗性創(chuàng)傷性麻痹亦有治療作用。

        ②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

        藍刺頭堿對麻醉貓可引起血壓下降,心收縮力增強,對離體蛙心可使心收縮張力上升,收縮幅度減弱,高濃度可使心臟停止于收縮期,對離體兔耳表現(xiàn)血管擴張。國外將其果子用于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病人,作為強心劑。

        ③其他

        藍刺頭堿可使貓離體腸管張力增加,對兔離體腸管則抑制。其致痙作用較士的寧弱,提高反射活動的劑量(3~6毫克/公斤)與致死量(600~650毫克/公斤)相差很大,毒性較低。  

        中藥化學成分

        禹州漏蘆

        1.祁州漏蘆 含揮發(fā)油。

        2.華東藍刺頭 根含揮發(fā)油,已分離出24種成分:檸檬烯(limonene),薄荷酮(menthone),異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ξ-愈創(chuàng)木烯(ξ-guaiene),α-及β-檀香萜烯(santa-lene),葎草烯(humulene),表-β-檀香萜烯(epi-β-santalene),反式丁香烯(caryophyllene),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須式-β-金合歡烯(β-farnesene),丁香烯氧經物(caryophyllene oxide),苯并(1,2:5,4)聯(lián)噻吩,6,10,14-三甲基-2-十五碳烯(6,10,14-TCMLIBimethyl-2-pentadecene),5-(3-丁烯-1-炔基)聯(lián)噻吩[5-(3-buten-1-ynyl)bithiophene],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lphyhalate),十產烷酸(hexadecanoic acid),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methyl9,12-octadecadienoate),9-十八碳烯酸甲酯(methyl 9-octdecenoate),9-12-十八碳二烯酸(9,12-octadeca-dienoic acid),α-三聯(lián)噻吩(α-terthiophene)。還含5(4-O-異戊酰-1-炔基)聯(lián)噻吩[5-(4-O-isopentanoylbutyn-1-yl)-2,2-bithio-phene],異卡多帕亭(isocardopatine),卡多帕亭(cardopatine),5-(3,4-二羥基-1-丁炔基)-2,2-聯(lián)噻吩[5-(3,4-dihydroxybutyn-1-yl)-2,2-bithiophene]。又含地榆糖甙(ziyulucoside)I,蒲公英賽醇乙酸酯(taraxerol acetate),熊果酸(ursonic acid),三十烷酸(TCMLIBiacon-tano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卜甙(darcosterol)。

        3.新疆藍刺頭 根含生物堿:卡多帕亭,異卡多帕亭。藍刺頭堿(echinopsine),藍棗砂定堿(echinopsidine),藍刺頭胺(echinoramine),藍刺頭醚堿(echinorine)。又含三萜成分:α-香樹脂醇(α-amyrin),α-香樹脂醇乙酸酯(α-amyrin ace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卜甙(daucosterol),冬青葉豚草酸(ilicic acid),木香酸(costic acid)。種子含藍刺頭寧堿(echinine)。  

        選方

        漏蘆

        ①治疽作二日后,退毒下膿:黃芪(生用)、連翹各一兩,大黃一分(微炒),漏蘆一兩(有白茸者),甘草半兩(生用),沉香一兩。上為末,姜、棗湯調下。(《集驗背疽方》漏蘆湯)

        ②治乳婦氣脈壅塞,乳汁不行,及經絡凝滯,乳內脹痛,留蓄邪毒,或作癰腫:漏蘆二兩半,瓜蔞十個(急火燒焦存性),蛇蛻十條(炙)。上為細散,每服二錢,溫酒調服,不拘時,良久吃熱羹湯助之。(《局方》漏蘆散)

        ③治瘰疬,排膿、止痛、生肌:漏蘆、連翹、紫花地丁貝母金銀花,甘草、夏枯草各等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④治皮膚瘙癢,陰疹,風毒,瘡疥:漏蘆、荊芥白鮮皮浮萍牛膝當歸蘄蛇枸杞子各一兩,甘草六錢,苦參二兩。浸酒蒸飲。(《本草匯言》)

        ⑤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藍根一錢,漏蘆一錢半,牛蒡子四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⑥治歷節(jié)風,筋脈拘攣,骨節(jié)疼痛:漏蘆半兩(去蘆頭,麩炒),地龍(去土,炒)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末。先用生姜二兩取汁,蜜二兩,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以瓷器盛。每用七分盞調藥末一錢半匕,溫服不拘時。(《圣濟總錄》古圣散)

        ⑦治小兒無辜疳痢,羸弱,不欲飲食,及腹內蟲動作,多吐清水:漏蘆二兩,豬肝一兩(煿干),楮樹根白皮一兩(銼)。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百杵,丸如彈子大。每服以溫水研一九,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圣惠方》漏蘆丸)

        ⑧治冷勞泄痢,及婦人產后帶下諸疾:漏蘆(去蘆頭)一兩,艾葉(去梗炒)四兩。上二味,搗羅為末,用米醋三升,入藥末一半,先熬成膏,后入余藥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食前服。(《圣濟總錄》漏蘆丸)

        ⑨治室女月術不調:漏蘆(去蘆頭)、當歸(切,焙)、紅花子、枳殼(去瓤,麩炒)、白茯苓(去黑皮)、人參各半兩。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圣濟總錄》漏蘆湯)

        ⑩治白禿:五月收漏蘆草,燒作灰,膏和使涂之,先用鹽湯洗。乃敷。(《補缺肘后方》)  

        各家論述

        漏蘆

        漏蘆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雖有記載,但植物種類繁多,均與現(xiàn)用漏蘆不符,惟《救荒本草》所載圖與今祁州漏蘆相符。祁州漏蘆在中國使用較廣。《神農本草經》載:“主治皮膚熱毒,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與目前臨床應用基本一致。

        1、《綱目》:"漏蘆,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故東垣以為手,足陽明藥,而古方治癰疽發(fā)背,以漏蘆湯為首稱也。龐安常《傷寒論》治癰疽及預解時行痘疹熱,用漏蘆葉,云無則以山梔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熱,蓋不知其能入陽明之故也。"

        2、《本草經疏》:"漏蘆,苦能下泄,咸能軟堅,寒能除熱,寒而通利之藥也。故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

        3、《本經逢原》:"漏蘆,《本經》治熱毒惡瘡,下乳汁,以其能利竅也,為消毒排膿殺蟲要藥。蓋咸能軟堅,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瀉,使邪從下而出也。"

        4、《本草求真》:"漏蘆,遺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熱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蘆寓有收澀之功也。"

        5、《本經續(xù)疏》:"漏蘆,《本經》謂其下乳汁,《別錄》謂其止遺溺,旨實相反,何歟?夫溺以溫化而通,乳以清純而下。遺溺因乎熱,乳不下亦因乎熱,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于除熱,是以能使不應行者歸于應行,而應行者不得應行而不行,則漏蘆者謂為瘍證逐濕之劑可也。"

        6、《本草正義》:"漏蘆,滑利泄熱,與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過之。茍非實熱,不可輕用。不獨耗陰,尤損正氣。《日華》謂通小腸,治泄精溺血腸風乳癰,排膿止痛,通經脈,皆惟實熱之癥,可以暫用。"

        7.《雷公炮炙論》:凡使漏蘆,勿用獨漏,緣似漏蘆,只是味苦酸,誤服令人吐不止,須細驗。

        漏蘆

        漏蘆

        8.《別錄》:漏蘆,生喬山山谷。八月采根,陰干。

        9.陶弘景:漏蘆,今近道亦有。市人皆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驪。

        10.《唐本草》:漏蘆,俗名莢蒿,莖葉似白蒿,花黃,生莢長似細麻,如箸許,有四、五瓣。七月、八月后皆黑,異于眾草,蒿之類也。常用其莖葉及子,未見用根。其鹿驪,山南謂之木黎蘆,有毒,非漏聲也。

        11.《本草拾遺》:按漏蘆南人用苗,北土多用根。樹生如茱萸樹,高二、三尺。

        12.《蜀本草》:《圖經》云,漏蘆,葉似角蒿,今曹、兗州下濕地最多。六月、七月采莖,日干之,黑于眾草。

        13.《日華子本草》:漏蘆,花、苗并同用,形并氣味似干牛蒡,頭上有白花子。

        14.《開寶本草》:《別本注》云:漏蘆,莖箸大,高四、五尺,子房似油麻房而小。江東人取其苗用,勝于根,江寧及上黨者佳。陶注云,根容鹿驪,《唐(本草)注》云,山南人名木黎蘆,皆非也,漏蘆自別爾。

        15.《本草圖經》:漏蘆,今京東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舊說莖葉似白蒿,異于眾草。今諸郡所圖上,惟單州者差相類。沂州者花葉頗似牡丹;秦州者花似單葉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干上;海州者花紫碧如單葉蓮花,花萼下及根傍有白茸裹之,根黑色如蔓菁而細,又類蔥本,淮甸人呼為老翁花。三州所生,花雖別,而葉頗相類,但秦、海州者葉更作鋸齒狀耳。一物而殊類若此,醫(yī)家何所適從。當依舊說,以單州出者為勝。六月、七月采莖苗,日干,八月采根。

        16.《夢溪筆談》:今方家所用漏蘆,乃飛廉也。飛廉一名漏蘆,根如牛蒡、綿頭者是也,采時用根。今閩中所用漏蘆,莖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采時用苗。《本草》自有一條,正謂之漏蘆。  

        備注

        除上述品種外,在江蘇等地尚有以菊科植物東南藍刺頭的根作禹州漏蘆使用。在新疆地區(qū)又以菊科植物新疆藍刺頭的根作漏蘆使用。

        備注(1)對于瘡癰初起紅腫熱痛,常與連翹、大黃等配合應用;對于乳房紅腫疼痛欲成癰腫者,常與瓜蔞、蒲公英、貝母等配合應用。本品且能通乳汁,與通草、王不留行等配伍,又可用于乳汁不下。又可用于各種腫瘤。如用于肝腫瘤,常與半枝蓮半邊蓮石見穿等配合應用。  

        臨床應用

        《中國藥典》

        [臨床研究]

        1)治肥胖癥51例,用漏蘆,決明子澤瀉荷葉,漢防己各15g,水煎濃縮至100ml,每日分2次口服,服藥1周,48例體重減輕,有效率為94%(河南中醫(yī),1988,2:30)。

        2)治乳腺囊性增生病191例,用漏蘆制成復方制劑,痊愈124例,有效61例,療效滿意(中藥學,2001:551)。

        3. 用治瘡癰初起,以及乳汁不下、乳房腫痛等癥。本品苦寒,有清熱解毒消癰的功效,對于瘡癰初起紅腫熱痛,常與連翹、大黃等配合應用;對于乳房紅腫疼痛欲成癰腫者,常與瓜蔞、蒲公英、貝母等配合應用。本品且能通乳汁,與通草、王不留行等配伍,又可用于乳汁不下。

        4. 用于各種腫瘤。

        漏蘆在臨床上又可用于各種腫瘤。如用于肝腫瘤,常與半枝蓮、半邊蓮、石見穿等配合應用。

        參看

        關于“漏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av免费_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_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2.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亚洲诱惑人的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激情视频A∨一区 | 最新91地址中文字幕 | 日本久久午夜不卡免费 | 中文字幕乱老妇女网站 | 色妞在线视频网址免费观看国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