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診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醫學電子書 >> 《默克家庭診療手冊》 >> 感染性疾病 >> 病毒性感染 >> 皰疹病毒感染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
默克家庭診療手冊 |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簡稱傳單)是以發熱、咽喉痛、淋巴結腫大為特征,由E-B病毒(屬皰疹病毒)引起的疾病。
E-B病毒首先侵入鼻咽部粘膜,然后擴散至B淋巴細胞(一種產生抗體的白細胞)。E-B病毒感染非常普遍,常感染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約50%的美國兒童在5歲前已受過E-B病毒感染。實際上這種病毒的傳染性并不很強,與E-B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觸或接吻,是青少年傳染的主要途徑。
E-B病毒與伯基特淋巴瘤有相關關系,后者主要發生在熱帶非洲。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如器官移植的受者及艾滋病患者,以及一些鼻咽部癌癥患者中,E-B病毒在某些B淋巴細胞的腫瘤的發生上也可能有作用。雖然在這些癌癥中E-B病毒的精確作用尚不清楚,但主要認為是病毒基因物質的特別部分,改變了感染細胞的生長周期。
目錄 |
癥狀和并發癥
5歲以下的兒童感染后多數為無癥狀的隱性感染,青少年和成人可呈隱性或顯性感染。以受感染到出現癥狀(潛伏期)被認為是30~50天。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4個主要癥狀是疲勞、發熱、咽喉痛和淋巴結腫大,但并非每例病人都具有這4大癥狀。通常病初常感全身不適,持續數日到1周,然后出現發熱、咽喉痛及淋巴結腫大。發熱常在午后或傍晚時達高峰約39℃。咽痛可非常明顯,咽后壁可有膿樣分泌物覆蓋。淋巴結腫大可發生在任何部位,但以頸淋巴結最常見。在病初2~3周,疲乏癥狀常最明顯。
50%以上的病人伴有脾臟腫大,肝臟亦可輕度腫大。患者可出現黃疸和眼眶周圍水腫,但較少見。皮疹不常見,但在一個研究報道中,幾乎每一個E-B病毒感染者又接受氨芐西林治療的病人均出現皮疹。其他并發癥有腦炎、癲癇、各種神經病變、腦膜炎及行為異常。
腫大的脾臟變得更易受傷,脾破裂為不常見但可能發生的并發癥,一但發生則需要外科手術急癥切除脾臟。白細胞計數通常升高,但也可出現白細胞、血小板和紅細胞減少。一般不經治療常可恢復正常。罕見的可因頸部淋巴結腫大壓迫氣管。肺部可出現充血,但常常不引起癥狀。
診斷
本病的診斷依靠臨床癥狀。然而,本病的臨床癥狀并不特異,且與其他感染相似,如巨細胞病毒引起的綜合征就難與本病相鑒別。其他的病毒和弓形體病也可引起類似本病的癥狀。甚至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及其他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引起類似的臨床表現。
血液試驗可以確診,即檢測E-B病毒的抗體。機體也產生一些新的B淋巴細胞并消除受染的細胞。這些細胞在顯微鏡下顯示特征性的形態,并在病人血中大量出現。咽部的鏈球菌感染可以類似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可借助于咽拭子培養加以區別。此種鏈球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治療,以防止形成膿腫和減少風濕熱發生的可能性。
預后和治療
多數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人能完全恢復,但病程長短變化較大。急性期約持續2周,以后患者能恢復正常活動,但疲乏的感覺可持續幾周,偶爾可達數月。罕有病人發生死亡(低于1%),最常見于嚴重并發癥,如腦炎、脾破裂、氣道阻塞,尤其易于在機體免疫系統受損的人中發生。
在發熱、咽喉痛及全身不適消失之前,應鼓勵患者多休息。由于存在脾破裂的危險,即使脾臟并未明顯腫大,在病后6~8周內應避免負重和運動。發熱和疼痛時可用阿司匹林或醋氨酚。但兒童患者由于存在發生雷耶綜合征的輕度可能危險,并能導致死亡,故兒童應避免用阿司匹林。其他并發癥如氣道嚴重腫脹,可應用皮質類固醇治療。雖然阿昔洛韋可減少E-B病毒的復制,但對緩解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癥狀幾乎沒有作用。
參考
![]() ![]() |
|
關于“家庭診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