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吳茱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吳茱萸
        Wú Zhū Yú
        吳茱萸
        別名 吳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吳椒、臭泡子、左力、食茱萸吳萸、漆辣子、優辣子、曲藥子、氣辣子
        功效作用 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燥濕。主腹冷痛厥陰頭痛;疝痛;腳氣腫痛嘔吐吞酸寒濕泄瀉
        英文名 Medcinal Evodia Fruit, Fruit of Medicinal Evodia
        始載于 神農本草經
        毒性 有毒
        歸經 胃經肝經
        藥性
        藥味

        吳茱萸(學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Euodia ruticarpa),別名吳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樹、左力純幽子、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吳茱萸、中花吳茱萸和小花吳茱萸等幾個品種。吳茱萸及其變種的接近成熟的果實為常用中藥。其性熱味苦寒,有散熱止痛、降逆止嘔之功,用于治療肝胃虛寒陰濁上逆所致的頭痛或胃腕疼痛等癥。

        目錄

        概述

        漢語拼音:wúzhūyú

        Fructus Evodiae

        (英) Medicinal Evodia Fruit

        別名 曲藥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實。  

        形態特征

        植物形態 灌木或小喬木,高2.5~8m。幼枝、葉軸、葉柄及花序均被黃褐色長柔毛。羽狀復葉對生;小葉5~11,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4cm,寬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長柔毛,有透明腺點。花單性異株,密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蓇葖果紫紅色,有粗大腺點,每果含種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地理分布

        生于溫暖地帶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分布于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陜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

        采制 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干或低溫干燥,除去枝、葉、果梗等。

        性狀 果實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質硬而脆。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  

        藥用價值

        化學成分 含吳茱萸堿(evodiamine)、吳茱萸次堿(rutaecarpine)、羥基吳茱萸堿(hydroxy- evodiamine)、 檸檬內酯(limonin)、辛弗林(synephrine)、吳茱萸烯(evodente)等。

        性味 性熱,味辛、苦。

        功能主治 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于頭痛、疝痛、腳氣痛經、脘腹脹痛、嘔吐吞酸、口瘡

        【別名】吳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吳椒、臭泡子

        【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 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 或疏毛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實。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干或低溫干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

        【制法】

        吳茱萸:除去雜質。

        制吳茱萸:取甘草搗碎,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加入凈吳茱萸,悶潤吸盡后,炒至微干,取出,曬干。每100kg吳茱萸,用甘草6kg 。

        【性狀】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 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的偷恪6ザ擻形褰切親吹牧嚴叮坎辛舯揮謝粕酌墓!V視捕啵崆忻嬋杉臃?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粒。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

        【鑒別】

        (1) 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 2~6 細胞,長 140~350 μm, 壁明顯,有的胞腔內含棕黃色至棕紅色物。腺毛頭部 7~14細胞,橢圓形,常含黃棕色內含物;柄 2~5 細胞。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10~25μm;偶有方晶。石細胞類圓形或長方形,直徑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時可見,淡黃色。

        (2) 取本品粉末0.5g,加鹽酸溶液(1→100)10ml,用力振搖數分鐘,濾過。取濾液2ml ,加碘化汞鉀試液 1滴,振搖后,生成黃白色沉淀;另取濾液 1ml,緩緩加入對二甲氨基苯甲醛試液 2ml,置水浴上加熱,兩液接界處生成紅褐色環。

        【含量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乙腈-水-四氫呋喃-乙酸(51:48:1:0.1)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25nm。理論板數按吳茱萸胺峰計算應不低于7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吳茱萸胺、吳茱萸次堿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分別制成每1ml各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13g,精密稱定,加入甲醇80ml,加熱回流5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回收甲醇至適量,轉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吳茱萸胺(C19H17N3O)和吳茱萸次堿(C18H13N3O)的總量不得少于0.20%。

        【性味歸經】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用法用量】 1.5 ~4.5g;外用適量。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藥物應用鑒別】《中華本草》

        1.吳茱萸與干姜,均有溫中散寒功效,治療寒郁中焦,脘腹冷痛等證,二藥常相須為用。然干姜尚能溫上焦,溫肺經化飲止咳;吳茱萸還能溫下焦,溫肝以治寒疝腹痛,助腎陽以治寒瀉,溫營血以治經閉。

        2.吳茱萸、黃連生姜,三藥均有止嘔作用,然而吳茱萸溫肝而治肝寒犯胃之嘔苦,生姜能溫中而治胃寒上逆之嘔水。

        ①治腎氣上噦,腎氣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氣連屬而不能吐,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吳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兩。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湯下七十丸。(《仁存堂經驗方》)

        ②治醋心,每醋氣上攻如釅醋:茱萸一合。水三盞,煎七分,頓服。縱濃,亦須強服。(《兵部手祭方》)

        ③治食已吞酸,胃氣虛冷者:吳茱萸(湯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為末,湯服一錢。(《圣惠方》)

        ④治肝火: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或半兩。上為末,水丸蒸餅丸。白湯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⑤治嘔而胸滿,及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吳茱萸湯)  

        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吳茱萸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后、路旁均可種植。中性,微堿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長,但作苗床時尤以土層深厚、較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為佳。低洼積水地不宜種植。每畝施農家肥2000 -3000千克作基肥,深翻暴曬幾日,碎土耙平,作成1-13米寬的高畦。

        2.繁殖方法 用根插、枝插和分蘗繁殖。

        (1)根插繁殖 選4-6年生、根系發達、生長旺盛且粗壯優良的單株作母株。于2月上旬,挖出母株根際周圍的泥土,截取筷子粗的側根,切成15厘米長的小段,在備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5厘米開溝,按株距10厘米,將根斜插入土中,上端稍露出土面,覆土稍加壓實,撓稀糞水后蓋草。2個月左右即長出新芽,此時去除蓋草,并澆清糞水1次。苗高5厘米左右時,及時松土除草,并澆稀糞水1次。翌春或冬季即可出圃定植。移栽方法是:接株行距2米×3米,挖穴深60厘米左右,穴徑為50厘米,施人腐熟基肥10千克。每穴栽1株,填土壓實澆水。

        (2)枝插繁殖 進1-2年生發育健壯、無病蟲害的枝條,取中段,于2月間,剪成20厘米長的插穗,插稿須保留3個芽眼,土端截平,下端近節處切成斜面。將插穗下端插入1毫升/升( ppm)的吲哚丁酸溶液中,浸半小時取出,按株行距10厘米×20厘米斜插入苗床中,入土深度以穗長的2/3為宜。切忌倒插。覆土壓實,澆水遮蔭。一般經1-2個月即可生根,4月20日以后地上酃芽抽生新枝,第二年就可移栽。

        (3)分蘗繁殖 吳茱萸易分蘗,可于每年冬季距母株50厘米處,刨出側根,每隔10厘米割傷皮層,蓋土施肥覆草。翌年春季,便會抽出許多的根蘗幼苗,除去蓋草,待苗高30厘米左右時分離移栽。

        3.田間管理 移栽后要加強管理,干旱時及時澆水,并注意松土、除草。每年于封凍前在株旁開溝追施農家肥。當株高1-1.5米時,于秋末剪去主干頂部,促使多分枝。開花結果樹應注意開春前多施磷、鉀肥。老樹應適當剪去過密枝,或砍去枯死枝或蟲蛀空樹干,以利更新。

        【中文名】吳茱萸(《本經》)

        【類 別】果實類

        異名】吳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寧市薊物志》)。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吳茱萸,又名:辣子、臭辣子樹、氣辣子、曲藥子、茶辣。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5~5米。

        幼枝、葉軸、小葉柄均密被黃褐色長柔毛。

        單數羽狀復葉,對生;小葉2~4對,橢圓形至卵形,長5~15厘米,寬2.5~6厘米,先端短尖,急尖,少有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全緣,罕有不明顯的圓鋸齒,兩面均密被淡黃色長柔毛,厚紙質或紙質,有油點。

        花單性,雌雄異株聚傘花序,偶成圓錐狀,頂生;花軸基部有苞片2枚,上部的苞片鱗片狀;花小,黃白色.萼片5,廣卵形,外側密披淡黃色短柔毛;花瓣5,長圓形,內側密被白色長柔毛;雄花雄蕊5枚,長于花瓣,花藥基著,橢圓形,花絲被毛,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被毛,先端4~5裂;雌花較大,具退化雄蕊5枚,鱗片狀,子房上位,圓球形,心皮通常5枚,花柱粗短,柱頭頭狀,蒴果扁球形,長約3毫米,直徑約6毫米,熟時紫紅色,表面有腺點,每心皮有種子1枚,卵圓形,黑色,有光澤。

        花期6~8月。

        果期9~10月。

        野生于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分布于長扛流域及華南一帶和陜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吳茱萸根)、葉(吳茱萸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8~10月,果實呈茶綠色而心皮尚未分離時采收。

        摘下曬干,除去雜質。

        如遇陰雨,用微火炕干。

        【藥材】干燥果實呈五棱狀扁球形,直徑2~5毫米,高約1.5~3毫米。

        表面綠色或綠褐色,粗糙,有細皺紋及鬃眼(油室);頂平,中間有凹窩及5條裂縫,有時在裂縫中央有突起的柱頭殘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圓形,長3毫米,棕綠色,密布毛茸。

        橫切面,子房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2枚。

        種子富油性,質堅易碎。

        香氣濃烈,味苦微辛辣。

        以色綠、飽滿者為佳。

        主產貴州、廣西、湖南、云南、陜西、浙江、四川等地。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石虎及毛脈吳茱萸等的未成熟果實,亦同等使用。

        【化學成分】吳茱萸果實含揮發油為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酯、吳茱萸內酯醇等。

        還含吳茱萸酸。

        又含生物堿: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吳茱萸因堿、羥基吳茱萸堿、吳茱萸卡品堿。

        吳茱萸堿用鹽酸乙醇處理即轉化為異吳茱萸堿。

        還含兩種中性不含氮物質:吳茱萸啶酮和吳茱萸精。

        又含吳茱萸苦素。

        石虎果實含吳茱萸內酯、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羥基吳茱萸堿。

        尚含不飽和的酮,暫稱石虎甲素、揮發油、花色甙和甾體化合物

        【藥理作用】①驅蛔作用吳茱萸醇提物在體外對豬蛔蟲有較顯著作用;對蚯蚓水蛭亦有效。

        抗菌作用吳茱萸煎劑(100%)對霍亂弧菌有較強抑制效力(瓊脂挖溝平板法)。

        10%水浸劑在試管內對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1:3水浸劑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11種皮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③中樞作用大量吳茱萸對中樞有興奮作用,并可引起視力障礙、錯覺等。

        日本產吳茱萸醇提物有鎮痛作用,用兔齒髓電刺激法證明,10%醇提物靜脈注射0.1~0.5毫升/公斤有鎮痛作用。

        靜注0.2毫升,鎮痛效力和安替匹林或氨基比林(各用1%2毫升)大致相等。

        而在寒冷時,比此二藥為強。

        0.1%異吳茱萸堿鹽酸鹽0.1~0.5毫升/公斤,對家兔亦有鎮痛作用;1~2毫升/公斤可使兔體溫輕度升高。

        單用10%吳茱萸屬植物醇提物0.5~2.0毫升,也能使兔體溫上升。

        從另一種吳茱萸屬植物Evodia xanthoxyloides F.Muell提出生物堿,其鹽酸鹽對小鼠有鎮靜催眠作用,但可使大鼠體溫下降,還能對抗樟腦等對大鼠或小鼠所致的驚厥作用。

        ④其他作用吳茱萸屬植物10%醇提物,給兔注射0.5~1.0毫升,血壓有短暫而輕微的升高,呼吸輕度興奮,增加頸動脈血流量

        0.1%異吳茱萸堿鹽酸鹽0.2~0.5毫升/公斤靜注,兔血壓無顯著變化,呼吸略增大;用0.02~0.1%對離體蛙心作用不明顯,蛙下肢血管灌流,一般也不明顯,先有擴張后收縮;對離體兔腸,初有短暫興奮,后麻痹;對離體兔子宮,開始有興奮作用。

        Evoxine毒性低,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皮下注射為705毫克/公斤,靜脈注射為135毫克/公斤。

        吳茱萸的成分,如吳茱萸內酯、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異吳茱萸堿有相似的鎮痛、升高體溫、輕度影響呼吸與血壓的作用。

        吳茱萸次堿的分解產物蕓香堿有較強的子宮收縮作用。

        吳茱萸因堿在小鼠有抗ColumbiaSK病毒作用。

        從E.xanthoxyJoides中所得之生物堿,與茵芋堿相似,能增強腎上腺素的作用,提高脊髓反射興奮性,松弛小腸平滑肌,提高橫紋肌張力,在若干方面與麻黃堿之作用相似。

        【炮制】炙吳茱萸:取甘草煎湯,去渣取湯,加入凈吳茱萸,浸泡至湯液吸干為度,微火焙干。

        (每吳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兩) ①《本草通玄》:吳茱萸,咸湯浸去烈汁,焙干水。

        ②《本草求真》:吳茱萸陳者良,泡去苦烈汁用。

        止嘔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

        【性味】辛苦,溫,有毒。

        ①《本經》:味辛,溫。

        ②《別錄》:大熱,有小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大熱,有毒。

        【歸經】入肝、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脾、胃、大腸、腎經。

        【功用主治-吳茱萸的功效】溫中,止痛,理氣燥濕,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臟寒吐瀉,脘腹脹痛,經行腹痛,五更泄瀉,高血壓癥,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濕疹,黃水瘡。

        ①《本經》: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

        ②《別錄》: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③《藥性論》: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疰心痛;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療遍身頑痹,冷食不消,利大腸擁氣。

        ④《本草拾遺》:殺惡蟲毒,牙齒蟲匿。

        ⑤《日華子本草》:健脾通關節。

        治腹痛,腎氣,腳氣,水腫,下產后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

        ⑦《綱目》:開郁化滯。

        治吞酸,蹶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2錢;或入丸、散。

        外用:蒸熱熨,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宜忌】陰虛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蓼實為之使。

        丹參消石白堊,畏紫石英

        ②《本草蒙筌》:腸虛泄者尤忌。

        ③《綱目》:走氣,動火,昏目,發瘡。

        ④《本草經疏》:嘔吐吞酸屬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氣,非風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屬血虛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腸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滯積垢者不宜用;小腸疝氣,非驟感寒邪及初發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亂轉筋,由于脾胃虛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濕生冷于犯腸胃者不宜用;一切陰虛之證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之人,法所咸忌。

        【選方】①治腎氣上噦,腎氣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氣連屬而不能吐,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吳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兩。

        為末,面糊丸,梧子大。

        每姜湯下七十丸。

        (《仁存堂經驗方》) ②治醋心,每醋氣上攻如釅醋:茱萸一合。

        水三盞,煎七分,頓服。

        縱濃,亦須強服。

        (《兵部手祭方》) ③治食已吞酸,胃氣虛冷者:吳茱萸(湯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

        為末,湯服一錢。

        (《圣惠方》) ④治肝火: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或半兩。

        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

        白湯下五十丸。

        (《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⑤治嘔而胸滿,及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金匱要略》吳茱萸湯) ⑥治頭風:吳茱萸三升。

        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綿拭發。

        根。

        (《千金翼方》) ⑦治痰飲頭疼背寒,嘔吐酸汁,數日伏枕不食,十日發:吳茱萸(湯泡七次)、茯苓籌分。

        為末,煉蜜丸悟子大。

        每熱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驗方》) ⑧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謂之水土同化:吳茱萸三錢。

        泡過,煎汁,入鹽少許,通口服,蓋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腸自固,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也。

        (《仁存堂經驗方》) ⑨治脾受濕氣,泄利不止,米谷遲化,臍腹刺痛;小兒有疳氣下痢,亦能治之:黃連(去須)、吳茱萸(去梗,炒)、白芍藥各五兩。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

        (《局方》戊己丸) ⑩治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吳茱萸六升,木瓜兩顆(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進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熱悶,即瘥。

        (《千金方》蘇長史茱萸湯) ⑾治腳氣疼痛,如人感風濕流注,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宜服之:檳榔七枚,陳皮(去白)、木瓜各一兩,吳茱萸、紫蘇葉各三錢,桔梗(去蘆)、生姜(和皮)各半兩。

        上細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

        冬天略溫服亦得。

        (《證治準繩雞鳴散) ⑿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疼,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外腎腫硬,日漸滋長,陰間濕癢成瘡:吳茱萸(去枝梗)一斤(四兩用酒浸,四兩用醋浸,四兩用湯浸,四兩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澤瀉(去灰土)二兩。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鹽湯或酒吞下。

        (《局方》奪命丹) ⒀治小兒腎縮(乃初生受寒所致):吳茱萸、硫黃各半兩。

        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煙熏之。

        (《圣惠方》) ⒁治口瘡口疳:茱萸末,醋調涂足心。

        亦治咽喉作痛。

        (《瀕湖集簡方》) ⒂治牙齒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

        (《食療本草》) ⒃治濕疹:炒吳茱萸一兩,烏賊骨七錢,硫黃二錢。

        共研細末備用。

        濕疹患處滲出液多者撒干粉;無滲出液者用蓖麻油或豬板油化開調抹,隔日一次,上藥后用紗布包扎

        (《全展選編.皮膚科》) ⒄治陰下濕癢生瘡:吳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瘡。

        諸瘡亦治之。

        (《古今錄驗方》) ⒅中風(口角偏斜,不能語言)。

        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開數次,冷后每服半升。

        一天服三次。

        微汗即愈。

        ⒆全身發癢。

        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溫擦洗,癢即停止。

        ⒇冬月感寒。

        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以出汗為度。

        (21)嘔吐、胸滿、頭痛。

        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姜一兩、人參一兩,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吳茱萸湯。

        (22)心腹冷痛。

        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

        (23)小腸疝氣(偏墜疼痛,睪丸腫硬,陰部濕癢)。

        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

        四兩泡酒,四兩泡醋,四兩泡開水,四兩泡童便

        經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澤瀉二兩,共研為末,以酒和粉調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鹽湯或酒送下。

        此方名奪命丹,亦名星斗丸。

        (24)婦女陰寒,久不受孕。

        用吳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為末,加煉蜜做丸子,如彈子大。

        裹棉肉納入陰道中,令子宮開即可受孕。

        (25)胃氣虛冷,口吐酸水。

        用吳茱萸在開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為末。

        每服一錢,熱湯送下。

        (26)轉筋入腹。

        用茱萸(炒)二兩,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

        得瀉即愈。

        (27)老人多年水泄。

        用吳茱萸三錢,泡過,取出,加水煎嗔,放一點鹽后服下。

        (28)赤白痢(脾胃受濕,下痢腹痛,米谷不化)。

        用吳茱萸、黃連、白芍藥各一兩,同炒為末,加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米湯送下。

        此方名戊己丸。

        又方:用川黃連二峽谷、吳茱萸二兩(湯沁七次),同炒香,分別研為末,各與粟米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備用。

        每服三十丸。

        赤痢,以甘草湯送服黃連丸;白痢,以干姜湯送服茱萸丸;赤白痢,兩丸各用十五粒,米湯送下。

        此方名變通丸。

        又方:用吳茱萸二兩、黃連二兩,同炒香,各自為末。

        百草霜二兩,加飯同黃連做成丸子;以白芍藥末二兩,加飯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備用。

        每服五十丸。

        赤痢,以烏梅湯送服連霜丸;白痢,以米湯送服茱芍丸;赤白痢,兩種藥丸各服二十五粒。

        此方名二色丸。

        (29)腹中積塊。

        用茱萸一升搗爛,和酒同煮,取出包軟布中熨積塊處,冷則炒熱再熨。

        塊如移動,熨也移動,直至積塊消除。

        (30)牙齒疼痛。

        用茱萸煎酒含漱。

        (31)老小風疹

        用茱萸煎酒涂搽。

        (32)癰疽發背。

        用吳茱萸一升搗為末,加苦酒調涂布上貼患處。

        (33)寒熱怪病(發寒發熱不止,幾天后四肢堅硬如石,敲起來發銅器聲,日漸瘦弱)。

        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激發服。

        【附】吳茱萸的功效是溫中、散寒、下氣、開郁。

        近年來臨床實際上踐,亦用本品治蟯蟲病

        臨床實踐學認為吳茱萸有明顯的止痛、止嘔作用。

        【臨床應用】①治療高血壓病將吳茱萸研末,每次取0.6~1兩,用醋調敷兩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

        一般敷12~24小時后血壓即開始下降,自覺癥狀減輕。

        輕癥敷1次,重的敷2~3次即顯示降壓效果。

        ②治療消化不良取吳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調成糊狀,加溫至40℃左右,攤于2層方紗布上(約0.5厘米厚),將4周折起;貼于臍部,用膠布固定。

        12小時更換1次。

        經治20例,痊愈18例,好轉1例,無效1例。

        初步觀察,本法有調節胃腸功能、溫里去寒、止痛及幫助消化等作用。

        胃腸功能紊亂所致的腹瀉效果較好,對細菌感染所致的腹瀉配合應用抗菌素可產生協同作用。

        ③治療濕疹、神經性皮炎吳茱萸研末,用凡士林調成30%(甲種)和20%(乙種)兩種軟膏;再取30%吳茱萸軟膏和等量氧化鋅軟膏調勻,配成復方吳茱萸軟膏(丙種)。

        亞急性和一般慢性濕疹,及陰囊濕疹在亞急性期或早期者,采用乙種軟膏;對多年慢性陰囊濕疹則采用甲種軟膏;嬰兒濕疹采用丙種軟膏。

        局部搽藥,每日2次。

        對神經性皮炎先搽甲種軟膏,再配合熱電吹風,每日1次,每次20分鐘,然后用比皮損略大的膠布塊貼牢。

        據82例濕疹和神經性皮炎的觀察,對濕疹初期及亞急性濕疹療效較好,治愈時間員短者3天;對一般慢性濕疹,治愈時間最短者10天;對多年呈苔蘚樣變的慢性濕疹無效;嬰兒濕疹11例,除兩例無效外,余均在7~15天內臨床治愈;陰囊濕疹初期效果明顯,患病多年近于苔蘚樣變者無效;神經性皮炎19例,均為輕型及限局性患者,配合熱電吹風比單純涂藥者療效顯著。

        又有用10%吳茱萸糊膏局部涂抹后,再以艾熏20分鐘,治療限局性神經性皮炎14例;結果治愈4例,顯著進步7例,好轉3例。

        治愈病例一般治療4~6次。

        此法止癢效果顯著。

        ④治療黃水瘡將吳茱萸研粉用凡士林調制成10%軟膏,局部涂擦,每日~2次。

        擦藥前先用溫水洗凈患處:治療12例,一般4~6次即愈。

        ⑤治療口腔潰瘍將吳茱萸搗碎,過篩,取細末加適量好醋調成糊狀,涂在紗布上,敷于雙側涌泉穴,24小時后取下。

        用量:1歲以下用0.5~2錢,1~5歲用2~3錢,6~15歲用3~4錢,15歲以上用4~5錢。

        治療256例,有247例治愈。

        一般敷藥1次即有效。

        參看

        關于“吳茱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av免费_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_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2.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欧美 |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久 | 日本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 |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 午夜色福利视频 | 亚洲aⅴ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