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五加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五加皮
        Wǔ Jiā Pí
        五加皮
        別名 南五加皮、刺五加、刺五甲、五谷皮、紅五加皮
        功效作用 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用于風濕痹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水腫腳氣
        英文名 Sessileflower Acanthopanax Bark, Slenderstyle Acanthopanax Bark, Manyprickle Acanto Panax Root, Root-bark of Sessileflower Acanthopanax
        始載于 神農本草經
        毒性 有毒(一說無毒)
        歸經 肝經腎經
        藥性
        藥味

        五加皮為五加科落葉小灌木細柱五加和無梗五加干燥的根皮。又名白刺、目骨、追風使、南五加皮等。主產于湖北、河南、安徽、四川等地。以湖北所產之“南五加皮”品質最優。中藥五加皮具有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等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治風濕痿痹、壯筋骨。”現代研究,本品還具有抗腫瘤、抗疲勞、降低全血粘度、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等作用。五加皮使用方便,煎湯、入丸、散或浸酒均可,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五加-五加皮(圖1)

          

        目錄

        基本信息

        藥名:五加皮

        別名:南五加皮、五谷皮、紅五加皮

        漢語拼音:wu jia pi

        英文名:Sessileflower Acanthopanax Bark, Slenderstyle Acanthopanax Bark, Manyprickle Acanto Panax Root, Root-bark of Sessileflower Acanthopanax

        中藥拉丁名:

        1.Cortex Acan thopanacis Gracilistyli

        2.Cortex Acanthopanacis Sessil-iflori

        科屬分類:五加科,五加屬

        功效分類:祛風藥;活血藥。  

        藥材來源

        藥材基源

        五加皮(圖2)

        ①《中華本草》: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 (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 Smith)和無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 (Rupr. Et Maxim.) Seem.)的干燥根皮。

        ②《中國藥典》: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 Smith)的干燥根皮。  

        采收儲藏

        栽后3-4年于夏、秋兩季采收,挖取根部,除掉須根,刮皮,抽去木心,曬干或炕干。  

        炮制方法

        揀凈雜質,用水洗凈,稍潤后切片,干燥。炒制:取原藥材,用微火炒至變色。酒制:將五加皮片與黃酒拌勻,悶潤至酒盡時,取出,晾干,每五加皮500g,用黃酒60g,亦可用酒洗。《本草述鉤元》:五加皮,剝去骨,陰干酒洗,或用姜汁制。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⑴細柱五加 根皮呈不規則又鄭或單鄭筒狀,有的呈塊片狀,長4-15cm,直徑0.5-1.5cm,厚1-4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不規則裂紋或縱皺紋及橫長皮孔;內表面共同白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斷面不整齊,灰白色或灰黃色。氣微香,味微辣而苦。

        以皮厚、氣香、斷面灰白色為佳。

        ⑵無梗五加 根皮圓柱形或切成不規則塊片。皮厚0.5-1mm。外表面灰褐色棕褐以,有縱向皺紋,皮孔色略淺,橫向明顯隆起。莖皮暗灰色或灰黑色;嫩莖上有刺,呈扁錐形,多數剝落,皮孔點狀或徑向橢圓形。氣微香,味淡。

        顯微鑒別 (1)細柱五加 根皮橫切面:木栓層7-14列。皮層細胞2-4列,散有樹脂道。韌皮部射線寬1-8列細胞,韌皮部的樹脂道,排列成3-5(-8)環層,樹脂道呈橢圓形或條橢圓形,長徑60-225(-420)μm,直徑14-24μm,周圍分泌細胞4-5個,扁長方形,內含淡黃色分泌物,靠內側的樹脂道多為類圓形,直徑14-20μm。皮層和韌皮部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上徑12-60μm,棱角粗大,少數銳尖,射線細胞中簇晶較小,常數個或十數個徑向排列成行。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單粒橢圓形或類球形,直徑8-14μm。較老根皮中有韌皮纖維,長240-600μm,胞腔窄,孔漢明顯。(2)無梗五加 根皮橫切面:木栓層12-20列。皮層3-4列。韌皮射線寬1-3列細胞,波狀彎曲,細胞壁具網狀紋理,韌皮部樹脂道較多,橢圓形或類圓形,長徑40-116μm,直徑32-50μm周圍分泌細胞4-8個。薄壁細胞中簇晶直徑8-20(-40)μm韌皮部偶見單個或2-7個成束的纖維散在。纖維長220-600μm,直徑20-50μm,孔溝明顯。

        莖皮橫切面:木栓層厚20-25列,有的木栓細胞壁增厚顯層紋。厚角細胞5-6列。韌皮部有纖維束,斷續散在于射線間,纖維長600-1500(-2000)μm,樹脂道較少,多分布于纖維束外側,薄壁細胞中簇晶較根皮少。  

        藥性論述

        性味歸經

        辛、苦,溫。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

        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活血脈。用于風寒濕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贏弱;跌打損傷骨折水腫腳氣;陰下濕癢。  

        各家論述

        ⑴《本經》: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蹩,小兒不能行,疽瘡陰蝕。

        ⑵《本草經疏》:五加皮,觀《本經》所主諸證,皆因風寒濕邪傷于(足少陰、厥陰)二經之故,而濕氣尤為最也。《經》云,傷于濕者,下先受之。又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肝腎居下而主筋骨,故風寒濕之邪,多自二經先受,此藥辛能散風,溫能除寒,苦能燥濕,二臟得其氣而諸證悉瘳矣。又濕氣浸淫,則五臟筋脈緩縱;濕氣留中,則虛贏氣乏。濕邪既去,則中焦治而筋骨自堅,氣日益而中自補也。其主益精強志者,腎藏精與志也。

        ⑶《別錄》:療男子陰痿,囊下濕,小便余瀝,女人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五緩虛贏,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

        ⑷《藥性論》:能破逐惡風血,四肢不遂,賊風傷人,軟腳,暨腰,主多年瘀血皮肌,治痹濕內不足,主虛贏,小兒三歲不能行。

        ⑸《日華子本草》:明目,下氣,治中風骨節攣急,補五勞七傷

        ⑹《綱目》:治風濕痿痹,壯筋骨。

        ⑺《本草再新》:化痰除濕養腎益精,去風消水,理腳氣腰痛,治瘡疥諸毒。

        ⑻《陜西中草藥》:活血消腫,治風濕關節痛陰囊濕疹,跌打損傷,水腫,小便不利

        ⑼《云南中草藥》:治跌打損傷,骨折,瘡毒,瘧疾

        ⑽《藥性類明》:兩腳疼痹,風濕也。五加皮苦泄辛散,能治風濕。《藥性論》言其破逐惡風血。破逐惡風血,即治痹之義也。丹溪治風濕腳痛加減法云,痛甚加五加皮。可見其逐惡血之功大也。

        ⑾《本草求真》:五加皮,腳氣之病,因于風寒濕三氣而成,風勝則筋骨為之拘攣。濕勝則筋脈為之緩縱,男子陰痿囊濕,女子陰癢蟲生,小兒腳軟。寒勝則血脈為之凝滯,筋骨為之疼痛,而腳因爾莫行。服此辛苦而溫,辛則氣順而化痰,苦則堅骨而益精,溫則祛風而勝濕,凡肌膚之瘀血,筋骨之風邪,靡不因此而治。蓋濕去則骨壯,風去則筋強,而腳安有不理者乎。但此雖屬理腳之劑,仍不免有疏泄之虞,須于此內參以滋補之藥,則用之歷久而不變矣。

        ⑿《本草思辨錄》:五加皮,宜下焦風濕之緩證。若風濕搏于肌表,則非其所司。古方多浸酒釀酒,及酒調末服之,以行藥勢。心疝少腹有形為寒,肺熱生痿躄為熱,《本經》并主之。五加皮辛苦而溫,惟善化濕耳。化其陰淫之濕,即驅其陽淫之風。風去則熱已,濕去則寒除。即《別錄》之療囊濕、陰癢、小便余瀝、腰腳痛痹、風弱、五緩,皆可以是揆之。  

        藥用配伍

        用于風濕痹痛、筋骨拘攣、腰膝酸痛等癥,對肝腎不足有風濕者最為適用,可單用浸酒服,也可與羌活秦艽威靈仙等配伍應用。治肝腎不足所致腰膝酸疼、下肢痿弱以及小兒行遲等癥,在臨床應用上常與牛膝木瓜續斷等藥同用。治水腫、小便不利,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等藥同用。  

        用藥禁忌

        陰虛火旺者慎服。  

        用法用量

        ① 《中國藥典》:4.5~9g。

        ②《中華本草》:內服:煎湯,6-9g,鮮品加倍;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為末敷。  

        藥理作用

        細柱五加皮

        細柱五加(圖3)

        ⑴抗炎 :細柱五加皮水煎醇沉液、正丁醇提取物能明顯抑制角叉菜膠所致大鼠腫脹,連續給藥一周也能明顯抑制小鼠棉球肉芽組織增生。短梗五加醇提物對角叉菜膠、雞蛋清和甲醛所致大鼠足腫脹,巴豆油所致小鼠氣囊腫滲出和棉球肉芽增生均有明顯抑制作用,還能明顯抑制大鼠佐劑關節腫脹免疫復合物介導的變態反應炎癥反應。目前認為五加皮的抗炎作用主要通過減少炎癥介質的釋放及抑制其致炎作用所致。

        ⑵對免疫功能的影響:細柱五加皮水煎醇沉液對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可明顯降低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明顯抑制小鼠脾臟抗體形成細胞。乳鼠半心移植試驗證明細柱五加皮有一定抗排異作用,可使移植心肌平均存活時間顯著延長。

        五加皮總皂苷多糖則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灌胃給藥能促進小鼠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使血清碳末廓清率明顯提高,并增加小鼠血清抗體的濃度,提高體液免疫功能。

        鎮靜鎮痛:細柱五加皮醇浸膏對閾下戊巴比妥鈉產生協同作用,使小鼠睡眠時間明顯延長。其正丁醇提取物及短梗五加醇提物均能提高痛閾,具有明顯鎮痛作用。

        ⑷抗鎘致突變作用及抗應激作用:鎘是重金屬誘導劑,對生殖細胞有強的致突變作用,可以誘發小鼠精子畸形骨髓細胞微核增加。五加皮水提取物小鼠連續灌胃給藥5周,可降低鎘誘發的精子畸形和骨髓細胞微核增加,抑制率分別為63.9 %和74.3%。細柱五加總皂苷可明顯延長小鼠游泳時間、熱應激存活時間和常壓耐缺氧時間。

        ⑸促進核酸合成:細柱五加水提醇沉物可增加幼年小鼠肝脾細胞DNA合成,五加皮多糖對CCI4隊中毒性肝損傷小鼠肝細胞的DNA合成有促進作用。

        性激素樣作用:細柱五加多糖有性激素樣作用,連續給藥7天能促進未成年大鼠副性器官的發育,使睪丸前列腺精囊腺的重量增加。紅毛五加水提物也可以促進幼鼠辜丸發育。  

        無梗五加皮

        ⑴抗炎作用:遼寧產無梗五加的根皮,用乙醇提取之未脫脂制劑及脫脂制劑,對大白鼠的蛋清性及甲醛性關節炎均表現抑制作用,連續5天皮下注射未脫脂制劑0.75g/kg/日的抑制蛋清性腫脹作用,與連續5天肌肉注射考的松7.5mg/kg/日的抑制作用相似。未脫脂制劑分別由皮下或腹腔注射于切除腎上腺的大白鼠,對蛋清性腫脹無抑制作用,因此短梗五加的抗炎作用與腎上腺有密切關系。此外短梗五加亦能降低家兔的血管通透性。

        ⑵鎮痛、解熱作用:小白鼠腹腔注射上述這2種制劑,均表現鎮痛作用,與嗎啡相比作用較緩和,但在家兔實驗無解熱作用。

        ⑶對心血管的影響:未脫脂制劑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于蟾蜍在位心則使心率減慢,脫脂制劑對離體心臟使頻率減少,對在位心臟則僅使幅度減少。二種制劑均能使麻醉兔血壓下降。

        ⑷其他作用:兩種制劑對家兔離體腸管及子宮均有興奮作用,受孕子宮更敏感。對正常家兔的腦電圖有輕度

        五梗五加(圖4)

        的激活作用,如以小鼠活動作指標,五加皮甙的興奮作用較其流浸膏強40-140倍。能削弱水合氯醛巴比妥氯丙嗪的抑制作用,增強大腦皮層的內抑制過程;在急性試驗中,僅引起輕度的血壓降低;總之,在增強機體非特異性抵抗力的劑量,不引起正常功能的顯著變化。但在機體抵抗力下降或遇額外負擔而有特殊需要時,卻能增加體力或智力工作的效能。與苯丙胺類藥物不同,不但毒性較低,而且不引起興奮,不擾亂正常的睡眠。  

        化學成分

        細柱五加 根皮含丁香甙(syringin),刺五加甙(eleutheroside)B1,即是異春皮定-α-D-葡萄糖甙(isofraxidin-α-D-glucoside),右旋芝麻素(sesamin),16α-羥基-(-)-貝殼松-19-酸[16α-hydroxy-(-)-kauran-19-o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硬脂酸(stear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及維生素A、B1等。還包含揮發漬,內有4-甲基水楊醛(4-methyl salicylaldehyde)等成分。

        無梗五加 根及根皮含左旋芝麻素、左旋灑維寧(savinin),還含無梗五加甙(acanthoside)A、B、C、D、K2、K3,其中甙A和甙C的結構尚不清楚,甙B和甙D分別是丁香樹脂酚(syrinaresinol)的單葡萄糖甙和雙葡萄糖甙,它們都屬于木脂體類,甙K2和甙K3則都屬于三萜類。又含β-谷甾醇,胡蘿卜甙(daucosterin(即是β-谷甾醇葡萄糖甙,豆甾醇(stig-masterol),萊油甾醇(campesterol),水深性多糖和堿性多糖,強心甙及微量揮發油。  

        藥方選錄

        1.五加酒(《備急千金要方》):用治產后癖瘦。

        2.油煎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婦人血風勞,形容憔悴,肢體困倦,喘滿虛煩,呼吸少氣發熱汗多,口干舌澀,不思飲食。

        3.五加皮湯(《三因極一病癥方論》),主治腎勞虛寒,恐慮失志,傷精損髓,噓吸短氣,遺泄白濁,小便赤黃,陰下濕癢,腰脊如折,顏色枯悴。

        4.五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五加皮丸(《瑞竹堂經驗方》),主治男子婦人腳氣,骨節皮膚腫濕疼痛。

        補充: 五加皮與香加皮區別要點:五加皮是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又稱南五加皮、刺五加皮,是臨床常用的祛風濕、強筋骨之藥。香加皮是蘿摩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雖然兩者為不同科屬的植物,但因其藥用部位、成品性狀、作用有些相似,臨床上又習慣稱五加皮和香加皮為“南五加”和“北五加”,所以有些地區出現了混淆,甚至代用等現象,這是極錯誤的。因為香加皮有毒,不能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筆者參閱有關資料論述了五加皮與香加皮的性狀、顯微、成分、理化及應用區別,并做實驗比較,現將其區別要點簡述如下,供鑒別時參考。

        一、五加皮(南五加皮、刺五加皮)與香加皮(北五加皮香五加皮)臨床應用區別:

        1、五加皮(南五加皮、刺五加皮)

        【藥用】五加科小灌木系住五加AcabthopanaxgracillistylusW.W.Smith的根皮。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肝,腎經。

        【功效】祛除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利水消腫。

        【臨床應用】

        ①用于風濕痹痛,腰膝酸痛。

        本品功能祛風濕,又能補肝腎,強筋骨,可用于風濕痹痛、筋骨拘攣、腰膝酸痛等癥,對肝腎不足有風濕者最為適用,可單用浸酒服,也可與羌活、秦艽、威靈仙等配伍應用。

        ②用于肝腎不足、腰膝酸痛、腳膝痿弱無力、小兒行遲等癥。

        本品又能溫補肝腎、強筋健骨,可用治肝腎不足所致腰膝酸疼、下肢痿弱以及小兒行遲等癥,在臨床應用上常與牛膝、木瓜、續斷等藥同用。

        ③用于水腫、小便不利。

        本品又能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五加皮、南五加皮(洗凈,曬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3_10克),煎服。

        2、香加皮(北五加皮、香五加皮)

        香加皮 性味辛苦溫,有毒。用于治療風寒濕痹,腰膝酸軟。更長于利水,用于治療水腫(尤宜用于心衰性水腫),小便不利。臨床用量為3~6g,內服宜慎,不宜過量。五加皮、香加皮雖然均具有祛風濕之功效,但由于來源不同,其性狀和作用等均有很大的差異

        二、五加皮和香加皮鑒別要點:

        氣味不同,香加皮有特異香氣,而五加皮無。

        五加皮是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干燥根皮,是臨床常用的祛風濕、強筋骨之藥。香加皮是蘿摩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雖然兩者為不同科屬的植物,但因其藥用部位、成品性狀、作用有些相似,臨床上又習慣稱五加皮和香加皮為“南五加”和“北五加”,所以有些地區出現了混淆,甚至代用等現象,這是極錯誤的。因為香加皮有毒,不能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筆者參閱有關資料論述了五加皮與香加皮的性狀、顯微、成分、理化及應用區別,并做實驗比較,現將其區別要點簡述如下,供鑒別時參考。

        1 性狀鑒別

        ① 五加皮 : 呈不規則卷筒狀。外表灰棕(褐)色,有橫向的長圓形皮孔,扭曲縱紋。內表面黃白(灰黃)色,有細縱紋,斷面折斷略平坦。放大鏡下可見淺黃棕色小點(樹脂道)氣微香,味微辣而苦。

        ②香加皮 : 呈卷筒狀、槽狀。外表面灰(黃)棕色,栓皮呈片狀脫落。內表面黃白色或淺紅棕色,有細縱紋,斷面易折斷,不整齊。濃厚的特異香氣,味苦,稍有麻舌感。

        2 顯微鑒別(粉末)

        ① 五加皮: 草酸鈣簇晶較多,排列成行,有時含晶細胞連接,樹脂道碎片易見無色或黃色油脂狀分泌物,木栓細胞長方形或多角形,壁薄。

        ②香加皮 草酸鈣方晶少數,石細胞壁厚,腔小,孔溝明顯。乳汁管易見,含無色油滴狀物,木栓細胞棕黃色,多角形。

        3 成分區別

        ①五加皮: 根皮含揮發油和樹脂,油中主成分為4-甲基水楊醛,此外尚含鞣質、棕櫚酸、亞麻酸及維生素A及B1等。

        ② 香加皮 根皮含十余種苷類化合物,有強心苷杠柳毒苷和杠柳皂苷K、H、E,尚含有香氣成分4-甲基水楊醛等。

        4 理化鑒別:

        取兩種藥材的水或乙醇浸出液,在紫外光燈下觀察。香加皮的浸出液顯紫色熒光,加稀鹽酸,熒光不變。加氫氧化鈉試液,產生黃綠色熒光。而五加皮的浸出液無此反應,以資區別。

        三、植物形狀區別:

        1、刺五加皮

        ①五加皮來源于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干燥根皮,夏秋兩季采挖,剝取根皮,曬干。藥材性狀:呈長筒狀,多為雙卷,少數為片狀,筒徑0.3~1cm,厚約0.2cm;外表面灰褐色,有縱向稍扭曲的豎溝及橫向長圓形皮孔,內表面淡灰黃色或灰黃色;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淡灰白色;氣微香,味微辛而苦。功能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

        ②五加皮性味辛苦溫,主入肝腎二經。既善祛風寒濕邪,又能補肝腎,強筋骨。為治療風寒濕痹、筋骨軟弱或四肢拘攣之要藥。還能利水、治水腫、腳氣浮腫。臨床用量為5~9g。

        ③主治風濕痹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水腫、腳氣。用量4.5~9.0g。

        2、香加皮:

        ①香加皮來源于蘿藦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春秋二季采挖,剝去根皮,曬干。藥材性狀:呈卷筒狀或槽狀,少數呈不規則的塊片狀,直徑1~2cm;外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栓皮松軟常呈鱗片狀,易剝落,內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較平滑,有細縱紋;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白色;有特異香氣,味苦。本品有毒,功能祛風濕,強筋骨。主治風寒濕痹,腰膝酸軟,心悸氣短,下肢浮腫。用量3~6g。

        ②香加皮 性味辛苦溫,有毒。用于治療風寒濕痹,腰膝酸軟。更長于利水,用于治療水腫(尤宜用于心衰性水腫),小便不利。臨床用量為3~6g,內服宜慎,不宜過量。

        四、管理要點:

        香加皮按有毒藥材管理。

        ①2005年版《中國藥典》將其列為兩種藥材,香加皮屬有毒藥材,其用量和五加皮也不同,故在使用管理中,應嚴加區別。

        ②《中國藥典》1977年版均將二者分別收載,亦說明它們的作用不同,不可混用,因此,建議藥劑人員將二者分放,決不能混用、代用,以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準確、有效。

        《中國藥典》1977年版均將二者分別收載,亦說明它們的作用不同,不可混用,個別藥房代用和混用中毒者屢見不鮮。因此,建議藥劑人員將二者分放,決不能混用、代用,以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準確、有效。

        參看

        關于“五加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av免费_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_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2.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久久国产色AV免费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 在线免费在线观看的a | 亚欧国产一级在线免费 |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