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芍藥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出處】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分類】 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 芍藥(30克) 當歸(15克) 黃連(15克) 檳榔(6克) 木香(6克) 炙甘草(6克) 大黃(9克) 黃芩(15克) 肉桂(5克)

        【方組趣味記憶】將軍要秦香蓮當兵炒肉。 解:將軍(大黃被稱為將軍),要(芍藥),秦(黃芩),香(木香),蓮(黃連),當(當歸),兵(檳榔),炒(甘草),肉(官桂,即肉桂)。

        【功用】 清熱燥濕調氣和血

        【主治】 濕熱痢疾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本方常用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過敏性結腸炎急性腸炎等屬濕熱為患者。)

        【用法】 水煎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后溫服

        【加減】下痢如血者,漸加大黃用量;便血顏色紫黯者,加黃柏15克。

        【禁忌】 痢疾初起有表證者忌用。

        【臨床應用】臨床上可用于治療菌痢、阿米巴痢疾、急性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等病屬于上述證型者。

        【方論】濕熱痢疾,治宜清熱化濕行氣活血。方中重用芍藥,配當歸、肉桂活血和營;木香、檳榔導滯行氣;大黃、黃連、黃芩清熱化濕;甘草調和諸藥。配合成方,共奏和血調氣,清熱化濕之效。

        【方解】 本方證是由濕熱塞滯腸中,氣血失調所致。濕熱下注大腸,搏結氣血,釀為膿血,而為下痢赤白;腸道氣機阻滯則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象弦數等俱為濕熱內蘊之象。故治宜清熱燥濕,調和氣血之法。方中黃芩黃連性味苦寒,入大腸經,功擅清熱燥濕解毒,以除致病之因,為君藥。重用芍藥養血和營、緩急止痛,配以當歸養血活血,體現了“行血則便膿自愈”之義,且可兼顧濕熱邪毒熏灼腸絡,傷耗陰血之慮;木香、檳榔行氣導滯,“調氣則后重自除”,四藥相配,調和氣血,是為臣藥。大黃苦寒沉降,合芩連則清熱燥濕之功著,合歸、芍則活血行氣之力彰,其瀉下通腑作用可通導濕熱積滯從大便而去,體現“通因通用”之法。方以少量肉桂,其辛熱溫通之性,既可助歸、芍行血和營,又可防嘔逆拒藥,屬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調藥,與芍藥相配,又能緩急止痛,亦為佐使。諸藥合用,濕去熱清,氣血調和,故下痢可愈。

        本方立意不在止痢,而重在治其致痢之本。其配伍特點是:氣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熱共投,側重于熱者寒之。此方與一般純用苦寒以治濕熱下痢之方不同。

        【化裁】 原方后有“如血痢則漸加大黃;汗后臟毒加黃柏半兩”,可資臨床參考。本方在運用時,如苔黃而干,熱甚傷津者,可去肉桂,加烏梅,避溫就涼;如苔膩脈滑,兼有食積,加山楂神曲消導;如熱毒重者,加白頭翁銀花增強解毒之力;如痢下赤多白少,或純下血痢,加丹皮地榆涼血止血

        【附方】 黃芩湯(《傷寒論》)

        【附注】 本方為治療濕熱痢疾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膩徽黃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黃芩湯與芍藥湯均治熱痢。但本方的清熱燥濕功用較遜,多用治濕熱泄瀉、大便不暢、口苦身熱之證;芍藥湯清熱燥濕之力頗強,且能行氣調血,多用治濕熱痢疾、瀉下赤白、腹痛里急、肛門灼熱者。

        【文獻】 方論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1:“夫痢之為病,固有寒熱之分,然熱者多而寒者少,總不離邪滯蘊結,以致腸胃之氣不宣,釀為膿血稠粘之屬。雖有赤白之分,寒熱之別,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故劉河間有云: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二語足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黃之蕩滌邪滯,木香、檳榔之理氣,當歸、肉桂之行血;病多因濕熱而起,故用芩、連之苦寒以燥濕清熱;用芍藥、甘草者,緩其急而和其脾。”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下血調氣。經曰:瀉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

        〖方歌〗芍藥湯中用大黃,芩連歸桂檳草香,清熱燥濕調氣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目錄

        芍藥湯藥方(二)∶《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組成】白芍藥 干地黃 牡蠣各15克 桂心9克

        【用法】上四味,哎咀。以水6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服。

        【主治】產后虛熱頭痛,或腹中拘急痛。

        【加減】發熱者,加黃芩6克。  

        芍藥湯藥方(三)∶《朱氏集驗方》卷十

        【來源】《朱氏集驗方》卷十。

        【組成】香附子120克(用醋400毫升、鹽30克,煮干為度) 肉桂 延胡索(炒) 白芍藥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開水調下。

        【主治】婦人氣血瘀滯,腰脅疼痛。  

        芍藥湯藥方(四)∶《圣濟總錄》卷九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

        【組成】芍藥 防風(去叉) 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干用)各22.5克 葛根(銼)30克 黃芩(去黑心) 防己 桂(去粗皮)各15克 干姜(炮裂)30克 白術 人參 獨活(去蘆頭) 芎藭 竹瀝(旋入) 升麻 牛膝(去苗,銼,微炒) 石膏(碎) 陳橘皮(燙去白,焙) 羚羊角(鎊屑) 五加皮(炙)各15克

        【用法】上十九味,除竹瀝外,余十八味制為粗末。每用12克,以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竹瀝60毫升,微煎,空腹時溫服,一日三次。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  

        芍藥湯藥方(五)∶《傷寒微旨》卷上

        【組成】芍藥1兩,荊芥穗1兩,石膏3兩,甘草(炙)半兩。

        【來源】《傷寒微旨》卷上。

        【主治】傷寒無汗惡風脈浮數,或緊或緩,三部俱有力者。

        【用法】上為末。每服3錢,水1盞,加生姜1塊(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如3-5服后,猶惡風,再加生姜1塊,大棗3個,煎法如前。  

        芍藥湯藥方(六)∶《回春》卷二

        【組成】芍藥1錢,梔子1錢,黃連1錢,石膏1錢,連翹1錢,薄荷1錢,甘草3分。

        【來源】《回春》卷二。

        【主治】脾火,或消谷易饑,或胃熱口燥煩渴,或唇生瘡,右關脈洪數者。

        【方法】上銼。

        【用法】水煎,食后服

        關于“芍藥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av免费_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_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2.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视频 |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在线观看最新Av不卡 |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久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四色综合免费 | 最新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