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白蘚皮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白蘚皮為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蘚的皮,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的功效。

        目錄

        簡介

        白蘚皮為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蘚的皮,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的功效。白蘚皮呈卷筒狀,表面類白有側根,斷面層狀小白晶,清熱解毒祛風濕。  

        植物形態

        白鮮(《本經》),又名:白蘚(《本草經集注》),白膻、白羊鮮(陶弘景),

        白蘚皮

        金雀兒椒(《日華子本草》),地羊膻(《本草圖經》),八圭牛、野花椒、八股牛。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特異的刺激味。根木質化,數條叢生,外皮淡黃白色。 莖直立,高50~65厘米。單數羽狀復葉互生;有葉柄;葉軸有狹翼,小葉通常9~11片,無柄,卵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3.5~9厘米,寬2~4厘米,先端銳尖,邊緣具細鋸齒,表面密布腺點,葉兩面沿脈有柔毛,尤以背面較多,至果期脫落,近光滑。總狀花序;花軸及花梗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梗基部有線狀苞片1枚;花淡紅色而有紫紅色線條;萼片5,長約花瓣的1/5;花瓣5,倒披針形或長圓形,基部漸細呈柄狀;雄蕊10;子房5室。 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時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針尖。 種子2~3枚,黑色,近圓形。 花期4~5月。 果期5~6月。生于山坡及叢林中。分布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四川、貴州、陜西、甘肅、內蒙古等地。  

        來源

        為蕓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的白蘚Dictammnus dasycar pusTurcz的根皮。  

        采收

        北方于春、秋二季采收,南方于夏季采收。 挖出后,洗凈泥土,除去須根及粗皮,乘鮮時縱向剖開,抽去木心,曬干。  

        藥材

        干燥根皮,呈卷筒狀或雙卷簡狀,長7~12厘米,直徑1~2厘米,厚2~5

        白蘚皮

        毫米,表面黃白色至淡棕色,稍光滑,有時有縱皺和側根痕。內表面淡黃色,光滑而具側根形成的圓孔。 質松脆,易折斷,斷面乳白色,呈層狀。 在日光或燈光下,可見閃爍的白色細小結晶物。 氣膻,味微苦。以卷筒狀、無木心、皮厚、塊大者佳。主產遼寧、河北、四川、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新疆地區尚以同屬植物狹葉白鮮的根皮作白鮮入藥。  

        化學成分

        根含白鮮堿、白鮮內酯、谷甾醇黃柏酮酸胡蘆巴堿膽堿、梣皮酮。 尚含菜油甾醇茵芋堿、γ-崖椒堿、白鮮明堿。 地上部分含有補骨脂素花椒毒素。  

        炮制

        揀凈雜質,除去粗皮,洗凈,稍潤,切片;曬干。《得配本草》:酒拌炒。  

        性味

        苦咸,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咸,無毒。

        ③《本草述》:苦微咸微辛。  

        歸經

        入脾、胃經。

        ①《綱目》:入足太陰、陽明經,兼人手太陰、陽明。

        ②《本草原始》:入肺、小腸經。

        ③《本草從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腸。  

        功用主治

        祛風,燥濕清熱,解毒。 治風熱瘡毒,疥癬,皮膚癢疹風濕痹痛,黃疸

        ①《本經》: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②《別錄》: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太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后余痛。

        ③《藥性論》: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

        ④《兵部手集方》:療肺嗽。

        ⑤《日華子本草》: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并一切風痹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

        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⑥《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5錢。

        外用:煎水洗。  

        宜忌

        虛寒證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②《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證勿用。  

        選方

        ①治肺藏風熱,毒氣攻皮膚瘙癢,胸膈不利,時發煩躁:白鮮皮防風(去叉)、人參知母(焙)、沙參各一兩,黃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搗羅為散。 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食后臨臥 (《圣濟總錄》白鮮皮散)

        ②治癇黃:白鮮皮、茵陳蒿各等分。水二鐘煎服,日二服。 (《沈氏尊生書》白鮮皮湯)

        ③治鼠疫已有核,膿血出者:白鮮皮,煮服一升。(《補缺肘后方》)

        ④療產后中風虛人不可服他藥者:白鮮皮三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小品方》一物白鮮湯)  

        毒殺作用

        利用天然植物去創制新型殺蟲劑已成為目前農藥研究的熱點。本文研究發現,太白山區的白蘚皮具有良好的殺蟲活懷,對蟋蟀,蚱蜢的死亡率達100%,對三齡粘蟲的拒食率為87.8%,死亡率為83.3%,這表明白蘚皮有望成為新的植物殺蟲劑。

        參看

        關于“白蘚皮”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av免费_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_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2.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中文字幕思思久久96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 婷婷丁香五月深爱憿情网 | 五月婷婷婷综合色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 | 精品呦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