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導赤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導赤散  

        目錄

        出處

        小兒藥證直訣》  

        異名

        導赤湯(《外科證治全書》卷五)。  

        分類

        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

        生地黃(6克) 木通(6克) 生甘草梢(6克)

        竹葉(6克)

        【方組趣味記憶】 草地通竹。 解:草(生甘草梢),地(生地黃),通(木通),竹(竹葉)。  

        功用

        清心利水養陰。  

        主治

        心經火熱證心胸煩熱口渴面赤意欲飲冷,以及口舌生瘡;或心熱移于小腸,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本方常用于口腔炎鵝口瘡小兒夜啼等屬心經有熱者;急性泌尿系感染屬下焦濕熱者,亦可加減治之。)

        亦可用治腋下汗出癥(左腋下汗出較多).  

        用法

        上藥為末,每服三錢(9克),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后溫服(現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禁忌

        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陰柔寒涼,故脾胃虛弱者慎用。  

        方論

        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兼能養陰;木通、竹葉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生甘草和胃清熱通淋止痛。諸藥相合,既能清熱涼血,而又利水通淋。由于利水與益陰并重,所以利水而不傷陰。  

        方解

        本方證乃心經熱盛或移于小腸所致。心火循經上炎,而見心胸煩熱、面赤、口舌生瘡;火熱內灼,陰液被耗,故見口渴、意欲飲冷;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熱下移小腸,泌別失職,乃見小便赤澀刺痛;舌紅、脈數,均為內熱之象。心火上炎而又陰液不足,故治法不宜苦寒直折,而宜清心與養陰兼顧,利水以導熱下行,使蘊熱從小便而泄。方中生地甘寒而潤,入心腎經,涼血滋陰以制心火;木通苦寒,入心與小腸經,上清心經之火,下導小腸之熱,兩藥相配,滋陰制火而不戀邪,利水通淋而不傷陰,共為君藥。竹葉甘淡,清心除煩,淡滲利竅,導心火下行,為臣藥。生甘草梢清熱解毒,尚可直達莖中而止痛,并能調和諸藥,還可防木通、生地之寒涼傷胃,為方中佐使。四藥合用,共收清熱利水養陰之效。  

        化裁

        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以清心瀉火;心熱移于小腸,小便不通,可加車前子赤茯苓以增強清熱利水之功;陰虛較甚,加麥冬增強清心養陰之力;小便淋澀明顯,加扁蓄瞿麥滑石之屬,增強利尿通淋之效;出現血淋,可加白茅根小薊旱蓮草涼血止血。  

        附方

        清心蓮子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附注

        本方為治心經火熱證的常用方,又是體現清熱利水養陰治法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心胸煩熱,口渴,口舌生瘡或小便赤澀,舌紅脈數為辨證要點。

        (1)本方在《小兒藥證直訣》治“小兒心熱”,未言及“心移熱于小腸”,至《奇效良方》擴大了運用范圍,用治小便赤澀淋痛等。《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說:“赤色屬心,導赤者,導心經之熱從小便而出……故名導赤散。”可見本方理論與運用,皆是逐步發展而成。

        (2)本方證病機,錢氏只言及“心熱”,或“心氣熱”,未言及虛實,可見不宜以虛火或實火言之;再者,他在《小兒藥證直快.脈證治法》中雖提到“心氣實”一證,但用方瀉心湯僅提到黃連一味,與本方用生地配伍木通不同,說明本方證不應是實火。另一方面他在該書卷三之“目內證” 中云:“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說明本方證亦不是虛熱。從以藥測證分析,本方用生地配伍木通,甘寒與苦寒相合,滋陰利水為主,滋陰而不戀邪,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這與小兒稚陰稚陽、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疾病變化迅速的特點和治實宜防其虛、治虛宜防實的治則要求,亦十分吻合。由此觀之,《醫宗金鑒》以“水虛火不實”五字括之,較為貼切。  

        文獻

        方論 吳謙,等《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4:“心與小腸為表里也,然所見口糜舌瘡、小便黃赤、莖中作痛、熱淋不利等證,皆心移熱于小腸之證。故不用黃連直瀉其心,而用生地滋腎涼心,木通通利小腸,佐以甘草梢,取易瀉最下之熱,莖中之痛可除,心經之熱可導也。此則水虛火不實者宜之,以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也。若心經實熱,須加黃連、竹葉,甚者更加大黃,亦釜底抽薪之法也。”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治小兒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各家論述

        1.《醫方考》:是方也,生地黃可以涼心,甘草梢可以瀉熱;佐之以木通,則直走小腸、膀胱矣。名曰導赤者,導其丙丁之赤,由溺而泄也。

        2.《古今名醫方論》:錢氏制此方,意在制丙丁之火,必先合乙癸之治。生地黃涼而能補,直入下焦,培腎水之不足,腎水足,則心火自降;佐以甘草梢,下行緩木之急,即以瀉心火之實,且治莖中痛;更用木通盜小腸之滯,即以通心火之郁,是一治兩得者也。此方涼而能補,較之用苦寒伐胃,傷其生氣者遠矣。

        3.《醫方集解》:此手少陰、太陽藥也。生地涼心血,竹葉清心氣,木通除心火入小腸,草梢達莖中而止痛。

        4.《古方選注》:生地入胃而能下利小腸;甘草和胃而下療莖中痛;木通、淡竹葉皆輕清入腑之品,同生地、甘草,則能從黃腸導有形之熱邪入于赤腸,其濁中清者,復導引滲入黑腸而令氣化,放曰導赤。

        5.《小兒藥證直決箋正》:方以泄導小水為主,雖曰清心,必小溲黃赤短澀者可用。一本有黃芩,則清肺熱,所以宣通水道之上源也。

        導赤散

        【藥物組成】牛蒡子(炒)、榆子、槐子(炒)、生干地黃、黃芩各等分。

        【處方來源】《醫方大成》卷七引曾師干家傳方。

        方劑主治】心臟積熱,上攻眼目,兩眥浮腫,血浸白睛羞明灑淚。

        【制備方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麥門冬湯調服。

        關于“導赤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av免费_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_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2. <object id="gl6zv"></object>
        <source id="gl6zv"><ins id="gl6zv"></ins></source>

        <b id="gl6zv"><sub id="gl6zv"></sub></b><u id="gl6zv"><bdo id="gl6zv"></bdo></u><b id="gl6zv"><bdo id="gl6zv"></bdo></b><acronym id="gl6zv"></acronym>
          1. <u id="gl6zv"><bdo id="gl6zv"></bdo></u>
            亚洲精品二区360偷拍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有码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 日韩精品另类天天更新 | 亚洲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1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