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 (生物)
(重定向自轉化)
A+醫學百科 >> 轉化 (生物) |
轉化(英語:transformation,又譯轉型)即細胞通過攝取外源遺傳物質(DNA或RNA)而發生遺傳學改變的過程。在轉化過程中,轉化的DNA片段稱為轉化因子。受體菌只有處在感受態時才能夠攝取轉化因子。轉化因子通常是質粒DNA。而質粒融合或病毒感染是導致引入外源DNA的原因。動物細胞的轉化又被稱為轉染(transfection)。轉基因植物的產生通常也被認為是一種轉化。
在分子生物學實驗中,細胞通過特殊處理后可變成感受態細胞,即可以接受外源DNA。有兩種常用方法:
- 電穿孔法:細胞與DNA混合;高電壓脈沖;隨后在富營養培養基內復蘇。多用于對酵母細胞的轉化。
- 化學方法:將細胞懸浮于0℃的氯化鈣溶液中,并加入外源DNA(一般為質粒),混合后放置約半小時;短暫(一般為75-90秒)升溫至42℃(即熱休克);加入富營養培養基以進行復蘇。該方法一般用于對原核細胞,特別是大腸桿菌的轉化。
以上方法盡管原理仍然未知,但實驗證明有效。
參考文獻
參見
|
參考來源
出自A+醫學百科 “轉化 (生物)”條目 http://www.rpzztyjokwsnq.com/w/%E8%BD%AC%E5%8C%96_(%E7%94%9F%E7%89%A9)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于“轉化 (生物)”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