瘕
A+醫(yī)學百科 >> 瘕 |
瘕,病證名。《素問.大奇論》:“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三陽急為瘕”。后世醫(yī)家多有闡述。如《諸病源候論.瘕病候》:“瘕病者,由寒溫不適,飲食不消,與藏氣相搏,積在腹內,結塊瘕痛,隨氣移動是也。言其虛假不牢,故謂之為瘕也。”《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瘕者假也,假血成形,腹中雖硬,其實聚散無常也,亦往往見于臍上。其原由寒暖失宜,飲食少節(jié),臟腑之氣先虛,又復多所勞傷,外而感受風寒,停蓄于內,是故正虛邪實,正不能勝邪,邪遂挾其力,反假游行之血,相聚相結,而成顆塊,推之而動,按之而走。故名曰瘕。”《羅氏會約醫(yī)鏡》:“瘕者得之傷血,肋間有塊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來無常,肚硬而脹,食減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鱉之類。……治宜調養(yǎng)脾胃,磨積消疳,奏效遲緩。”古代瘕病名目繁多,有食瘕、鱉瘕、蟲瘕、蟯瘕、虙瘕、血瘕、酒瘕、谷瘕、水瘕、青瘕、燥瘕、黃瘕、脂瘕、狐瘕、腸覃、石瘕等。詳見各條。
出自A+醫(yī)學百科 “瘕”條目 http://www.rpzztyjokwsnq.com/w/%E7%98%95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于“瘕”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