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體
A+醫學百科 >> 核糖體 |
核糖體(Ribosome),細胞器的一種,為橢球形的粒狀小體。1953年發現于植物細胞,1955年發現于動物細胞,又稱核糖核蛋白。
結構
核糖體無膜結構,主要由蛋白質(40%)和RNA(60%)構成。核糖體按沉降系數分為兩類,一類(70S)存在于線粒體、葉綠體以及細菌中,另一類(80S)存在于真核細胞的細胞質中。 他們有的漂浮在細胞內,有的結集在一起。
功能
核糖體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的場所,被喻為蛋白質的“合成工廠”。把DNA翻譯為蛋白質。 當配對形成完畢的mRNA從細胞核核孔出來后,核糖體便附著于上,開始滑動。從起始密碼子(例如:AUU, AUG等)開始,一直翻譯到終止密碼子(UAA, UAG和UGA)。每翻譯一個密碼子便可通過tRNA的搬運形成一個氨基酸分子,翻譯的過程中,各氨基酸分子脫水縮合形成肽鏈。翻譯完成后即形成初始的蛋白質。
參看
|
|
|
|
出自A+醫學百科 “核糖體”條目 http://www.rpzztyjokwsnq.com/w/%E6%A0%B8%E7%B3%96%E4%BD%93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于“核糖體”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