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肝衰竭
對
小兒肝衰竭
的源代碼
跳轉(zhuǎn)到:
導航
,
搜索
編輯這個頁面須要登錄或更高權限!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自動確認用戶
如果您還沒有登錄請
登錄
后重試。A+醫(yī)學百科是一個開放式網(wǎng)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內(nèi)容僅須要
花10秒鐘時間創(chuàng)建一個賬戶
。 如果您已經(jīng)登錄,本頁面可能是受保護的內(nèi)容。如果您認為有修改的必要,請
聯(lián)系本站管理人員
。
條目源代碼:
[[肝衰竭]](hepatic failure,HF)又稱暴發(fā)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及重型肝炎。是各種原因(在我國以[[病毒性肝炎]]最為常見)導致[[肝細胞]]廣泛[[壞死]]或[[肝功能]]急劇嚴重損害,引起的極為兇險的臨床癥候群。是所有[[肝病]]重癥化的結局。 ==小兒肝衰竭的病因== (一)發(fā)病原因 1.[[感染]] [[病毒性肝炎]]占首位,近年來以[[乙型肝炎病毒]]所致者明顯增多。此外,[[EB病毒]]、[[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均可引起。 2.中毒 包括[[異煙肼]]、[[利福平]]、[[對乙酰氨基酚]]和[[四環(huán)素]]等[[藥物中毒]],[[毒蕈]]等[[食物中毒]]以及[[四氯化碳]]等化學物[[中毒]],[[毒蛇咬傷]]等。 3.遺傳性[[代謝]]缺陷 少數(shù)[[肝豆狀核變性]]、[[半乳糖血癥]]、[[果糖]]不耐受癥、[[酪氨酸血癥]]和[[糖原累積癥]]Ⅳ型等也可以發(fā)生[[肝功能衰竭]]。 4.其他 (1)[[肝臟]]腦[[脂肪變性]][[綜合征]],瑞氏綜合征(Reyes syndrome)。 (2)嚴重復合[[創(chuàng)傷]]、大手術、大面積[[燒傷]]、[[敗血癥]]、[[缺血]]缺氧性損害、各種原因的[[休克]]等。 (3)其他侵犯肝臟的[[疾病]] 如惡性增生性組織細胞病、郎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等。 (二)發(fā)病機制[[肝衰竭]]是[[肝細胞]]在肝臟損害的基礎上再次受到攻擊后發(fā)生的。肝衰竭的發(fā)生是多種因素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肝壞死]]是導致肝衰竭的根本原因。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細胞凋亡]]的研究和認識的逐步深化,對肝壞死的研究和認識不斷深化。 1.[[病毒]]因素 [[肝炎病毒]]所致肝壞死約占85%~95%。其中[[HBV]]、[[HCV]]較多,HAV、HEV較少。[[HDV]]偶見,HGV致肝壞死的作用尚有爭議。 2.[[炎癥]]介質(zhì) 主要包括[[單核巨噬細胞]](Macrophage)。[[單核因子]](Monokine),[[內(nèi)毒素]](Endotoxin,ET)和[[白細胞三烯]](白三烯,Leukotriene,LT)等在肝壞死的發(fā)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是關鍵作用。 3.[[免疫反應]] 在肝衰竭的發(fā)病機制中,研究最多且最令人關注的是導致肝壞死的[[免疫學]]改變。在HBV、HAV、HDV導致肝壞死的免疫學研究得比較深入。以HBV為例,主要有: (1)[[細胞溶解]]性[[T細胞]](cytolytic T lymphocyte,CTL)介導的[[細胞毒]]效應。 (2)[[細胞因子]]:細胞因子即是免疫反應的產(chǎn)物,又能促進[[免疫損害]],是對[[靶細胞]]分泌的[[淋巴毒素]]。它們形成細胞因子的連鎖反應,導致免疫損害的持續(xù)[[擴增]],與肝壞死相關的主要細胞因子有,[[腫瘤壞死因子]](TNF),[[白細胞介素]]1(IL-1),IL-6,IL-8,[[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TGF-β1)等。 4.其他因素 (1)藥物、毒物:藥物和毒物所致肝壞死的共同特征是,有使用藥物、接觸毒物史,且這些物質(zhì)已明確其肝毒作用。 (2)[[代謝異常]]:主要為[[Wilson病]]和Reye綜合征。 (3)缺血:典型者為休克肝。 5.由肝炎病毒、藥物中毒、[[毒蕈中毒]]所致 其[[病理]]特點為廣泛[[肝細胞壞死]],肝細胞消失,肝臟體積縮小。一般無肝細胞再生,網(wǎng)狀支架塌陷,殘留肝細胞淤膽,匯管區(qū)[[炎性細胞浸潤]]。 ==小兒肝衰竭的癥狀== [[肝衰竭]]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進行性[[肝損害]]、不同程度的[[肝性腦病]]、[[顱內(nèi)壓增高]]、[[出血]]等,由于病因不同,尚存在原發(fā)病的[[癥狀]]。 1.肝衰竭的分型 肝衰竭的分型還不統(tǒng)一,目前國內(nèi)、外大部分學者認為肝衰竭分型: (1)[[暴發(fā)性肝衰竭]]:指原無[[肝病]]基礎,患[[急性肝炎]]后8周內(nèi)出現(xiàn)肝性腦病,包括在2周內(nèi)出現(xiàn)[[腦病]]的急性重型[[肝炎]]和2~8周中出現(xiàn)腦病的[[亞急性]]重型肝炎。 (2)遲發(fā)性肝衰竭:是指肝病發(fā)病后2~6個月內(nèi)出現(xiàn)肝性腦病或其他肝衰竭癥候群,比暴發(fā)性肝衰竭后果更嚴重。 (3)[[慢性肝衰竭]]:是指在[[慢性肝病]]的基礎上,逐漸惡化最終導致肝衰竭。國內(nèi)將[[病毒性肝炎]]導致的肝衰竭稱為重癥肝炎。 2.臨床表現(xiàn) (1)進行性肝損害:病毒性肝炎患兒,[[消化道]]癥狀明顯加重,[[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偶有[[腹瀉]];[[黃疸]]迅速加深,一般均為中度以上;[[肝臟]]進行性縮小,尤以[[肝右葉]]明顯,病情加重后[[肝萎縮]]進展極快,少數(shù)伴有[[脾臟]]增大;兒童較易出現(xiàn)[[水腫]]及[[腹水]],嚴重者[[呼氣]]有[[肝臭]]味,是晚期預后不良的征兆。 (2)肝性腦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或稱肝性腦病(hepatic coma):根據(jù)原發(fā)病不同肝性腦病可分為內(nèi)源性和外源性。內(nèi)源性多見暴發(fā)型肝炎,起病數(shù)天內(nèi)可進入[[昏迷]],昏迷前無前驅(qū)癥狀;外源性肝性腦病屬門體分流性腦病,多見于[[肝硬化]],以慢性反復發(fā)作性[[木僵]]和昏迷為主,常有誘因,出現(xiàn)肝性腦病后存活時間因[[肝功能衰竭]]的速度和程度而異,多起病緩慢,昏迷逐步加深。 ①分期: A.[[前驅(qū)期]]:輕度性格改變和行為異常,如過分[[煩躁]],語言重復,或說一些與當時環(huán)境無關的話,或出現(xiàn)與平時習慣不同的便溺現(xiàn)象等,可有[[撲翼樣震顫]]。 B.昏迷前期:精神神[[經(jīng)方]]面異常,前驅(qū)期癥狀加重,以意識錯亂、[[睡眠障礙]]、行為失常為主。有明顯[[神經(jīng)]][[體征]],如[[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踝陣攣]]明顯,撲翼樣震顫和[[腦電圖異常]]。有肝臭。 C.木僵期:以[[昏睡]]和嚴重[[精神錯亂]]為主,各種神經(jīng)體征持續(xù)或加重。 D.昏迷期:[[神志不清]],不能喚醒。[[淺昏迷]]時,對不適體位和[[疼痛]]刺激有反應,[[腱反射]]和肌張力仍亢進。[[深昏迷]]時,各種[[反射]]消失,[[肌張力降低]],[[瞳孔散大]],可[[換氣過度]]及陣發(fā)性[[驚厥]]。有些患者[[皮膚]]、[[黏膜]]出血。出現(xiàn)[[腦水腫]]時兩側(cè)[[瞳孔不等]]大。 E.蘇醒期:逐漸好轉(zhuǎn),能回答問題。以上各期分界不能截然分開,前后期臨床表現(xiàn)可重疊,病情發(fā)展或好轉(zhuǎn)時,表現(xiàn)可加重或減輕。[[肝功能]]損害嚴重的肝性腦病常有明顯黃疸、肝臭、[[出血傾向]],易并發(fā)各種[[感染]]、[[肝腎綜合征]]及腦水腫等。 ②分型: A.急性肝性腦病(acute hepatic encephalopathy):見于嚴重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多因某種誘因而發(fā)生。 B.暴發(fā)型肝性腦病(fulminant hepatic encephalopathy):見于重癥肝炎,發(fā)病急驟、迅速,可無前驅(qū)期即進入昏迷。 C.慢性間歇型肝性腦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of chronic intermittent type):見于肝硬化或[[門腔靜脈吻合術]]后,可反復出現(xiàn)[[意識障礙]]、[[精神失常]]、神志不清。病情發(fā)展緩慢,可緩解,但易復發(fā)。 D.暫時型肝性腦病(temporary hepatic encephalopathy):見于肝功能尚好的患兒,因某種原因促發(fā)肝性腦病,但易于控制。1995年中國小兒消化專業(yè)組訂出的肝性腦病分級。 (3)顱內(nèi)壓增高:約80%患者伴有腦水腫,表現(xiàn)為顱內(nèi)壓增高,[[嬰兒]]眼神呆滯、尖叫、煩躁、嘔吐、[[前囟]]隆起。年長兒可有[[劇烈頭痛]]、頻繁噴射性嘔吐、[[血壓]]增高、驚厥及意識障礙。伴有肢體僵直旋扭,[[病理反射]]陽性。由于[[腦循環(huán)]]障礙產(chǎn)生[[高熱]]、過高熱,周圍血管收縮致使[[皮膚蒼白]]、肢端青紫、發(fā)涼。發(fā)生[[顳葉]]溝回疝時,兩側(cè)瞳孔不等大;發(fā)生[[枕骨大孔疝]]時,雙側(cè)瞳孔散大,[[呼吸]]節(jié)律不齊,甚至暫停。 (4)出血現(xiàn)象:肝衰竭者均有不同程度出血。輕者為[[皮膚黏膜出血]]或滲血,[[鼻出血]]及[[齒齦出血]]較常見。嚴重時[[內(nèi)臟出血]],以[[消化道出血]]發(fā)生最多,可[[嘔血]]或便鮮血,也可吐[[咖啡]]樣物及排[[柏油樣便]],常因一次出血量很多而導致[[休克]],或加重肝性腦病;也可有其他部位出血如[[咯血]]、[[血尿]]或[[顱內(nèi)出血]]等。大出血常為致死的直接原因。 (5)[[低血糖]]:患兒肝臟嚴重受損時,[[糖原]][[分解作用]]減弱,加之嘔吐不能進食,[[肝糖原]]貯存顯著減少,故很易發(fā)生低血糖而加重昏迷。低血糖現(xiàn)象又可因同時存在昏迷而被忽略。患兒多在清晨時手足發(fā)涼、[[出冷汗]]、血壓低,或偶爾出現(xiàn)[[痙攣]]。禁食患兒若整夜未予[[靜脈]]輸注[[葡萄糖]],極易發(fā)生低血糖。 (6)肝腎綜合征(HRS):HRS是肝衰竭晚期的嚴重[[并發(fā)癥]],患兒的腎[[組織學]]可完全正常或輕微受損害,如果肝病能逆轉(zhuǎn),[[腎功能]]可改善。肝衰竭時HRS的發(fā)生率約30%~50%,[[病死率]]極高。HRS常出現(xiàn)在強[[利尿藥]],大量放腹水,[[上消化道出血]]或感染之后,也有30%左右無誘因。診斷要點: ①[[少尿]]或[[無尿]]; ②[[氮質(zhì)血癥]],血[[肌酐]]>133μmol/L; ③初期[[腎小管]]功能良好; ④擴容效果不明顯。注意與腎前性氮質(zhì)血癥鑒別,后者經(jīng)擴容后可迅速糾正。 (7)[[繼發(fā)感染]]:肝衰竭患兒并發(fā)感染的發(fā)生率較高,以[[菌血癥]]最常見,也可并發(fā)[[肺炎]]、[[膽道感染]]或[[泌尿系感染]],病原以[[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較多,[[鏈球菌]]或[[厭氧菌感染]]也可能發(fā)生,有時可見[[真菌感染]]。患兒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發(fā)熱]],而局灶性癥狀不易發(fā)現(xiàn),需認真檢查,或及時作血、尿、腹水等體腔液培養(yǎng),才能明確診斷。 (8)水電解質(zhì)失衡:患兒很易出現(xiàn)[[低鉀血癥]]。這是由于嘔吐、不能進食,大量應用排鉀利尿藥及[[糖皮質(zhì)激素]]、[[醛固酮]]增多,大量輸入葡萄糖等原因引起。鉀過低亦可并發(fā)[[代謝性堿中毒]],后者有利于氨的產(chǎn)生。因攝入不足、吸收不良,[[低蛋白血癥]]及應用利尿藥等,可出現(xiàn)[[低鎂血癥]]。鎂降低可致患兒[[肌肉]][[興奮性]]增強,[[手足搐搦]]、[[譫妄]],與低鈣癥狀相似。晚期持續(xù)[[低鈉血癥]],提示[[細胞溶解]][[壞死]],預后不良。水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也可因[[補液]]不當所致。 如患兒有肝臟受損害或接觸毒物、藥物等病史,臨床出現(xiàn)消化道癥狀加重、黃疸迅速加深、肝臟進行性縮小及腦病征象和出血等,應考慮存在肝衰竭。早期診斷應結合[[血清學]]、[[超聲波]]、[[腦電圖]]等輔助檢查。急性肝衰(acute hepatic failure)的診斷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①在8周以前沒有任何肝病表現(xiàn); ②病人有符合肝性腦病的臨床表現(xiàn); ③有肝臭; ④常規(guī)血[[生化]]和血液學檢查結果提示肝功能紊亂和低下,如至少在早期見到[[血清]][[轉(zhuǎn)氨酶]]值明顯增高[[和凝]]血[[酶原]]時期顯著延長,后者難以被[[維生素K]]所糾正。 ==小兒肝衰竭的診斷== ===小兒肝衰竭的檢查化驗=== 1.[[血清學檢查]] (1)[[血清膽紅素]]:[[血清總膽紅素]]一般均超過171.0μmol/L(10mg/dl),平均每天增長17.1μmol/L(1mg/dl)或更多,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 (2)酶膽分離:重癥[[肝病]][[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及[[谷草轉(zhuǎn)氨酶]]([[AST]])顯著下降,與[[膽紅素]]上升呈分離現(xiàn)象,即“酶膽分離”。因丙氨酸轉(zhuǎn)氨酶主要分布于[[肝細胞]]漿內(nèi),輕癥[[肝炎]]或某些肝病患者,[[細胞膜]]通透性改變,[[胞漿]]內(nèi)的酶釋放入血,丙氨酸轉(zhuǎn)氨酶升高;當肝細胞受到嚴重損傷時,[[線粒體]]也受累,血中丙氨酸轉(zhuǎn)氨酶則降低。谷草轉(zhuǎn)氨酶分布于肝細胞漿及線粒體內(nèi),人體患[[急性肝炎]]時釋入血中,但[[失活]]較快,故較丙氨酸轉(zhuǎn)氨酶值低;而線粒體遭破壞后,則谷草轉(zhuǎn)氨酶釋出進入[[血液循環(huán)]],血中濃度增高且大于[[谷丙轉(zhuǎn)氨酶]],改變了丙氨酸轉(zhuǎn)氨酶與谷草轉(zhuǎn)氨酶比值,故監(jiān)測丙氨酸轉(zhuǎn)氨酶/谷草轉(zhuǎn)氨酶對判斷肝細胞損傷有重要意義,比值減小表示肝細胞嚴重[[壞死]],預后不良。 (3)[[血氨]]基酸測定:支/芳[[氨基酸]]比值正常時其摩爾比為3∶1~4∶1,重癥肝炎者降至1∶1~1.5∶1以下。游離[[色氨酸]]明顯增高,對促進[[肝性腦病]]的發(fā)生起重要作用。 (4)[[前白蛋白]]測定:可早期反應[[肝衰竭]]。肝衰竭會影響[[蛋白質(zhì)合成]],[[白蛋白]]在體內(nèi)半衰期約為20天,前白蛋白僅為1.9天,因而其在患者血中濃度下降出現(xiàn)較早。 (5)[[甲胎蛋白]]([[AFP]])陽性:表示肝細胞再生能力旺盛,見于正常[[新生兒]]或[[肝癌]]患者。[[肝損傷]]后有肝細胞再生時AFP亦呈陽性。若肝細胞進行性壞死時AFP由陰性轉(zhuǎn)為陽性,濃度逐漸升高,表明有肝細胞再生,預后良好。 2.[[凝血]]象檢查 (1)[[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或[[凝血酶原]]活動度下降:對診斷及估計預后有重要意義。輕癥凝血酶原活動度低于60%,重癥常低于40%,示預后不良。 (2)[[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有關檢測:[[紅細胞]]形態(tài)異常,呈三角形、芒刺狀或有碎片,[[血小板]]進行性減少,[[纖維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均為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早期指標。如發(fā)現(xiàn)[[纖維蛋白]]降解物([[FDP]])增加,[[優(yōu)球蛋白溶解時間]]縮短,則有纖維蛋白溶解亢進。 3.[[病原學]]檢測 應用[[酶聯(lián)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病]][[毒性]]肝炎相關[[抗原]]或[[抗體]],或[[DNA]][[探針]]雜交檢測[[病毒]][[核酸]]確定病原,必要時通過[[肝臟]][[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方法檢測病毒抗原和病毒核酸。對并發(fā)[[細菌感染]]或[[真菌感染]]應多次進行血培養(yǎng)等檢查。 1.[[B型超聲檢查]] 可監(jiān)測肝、脾、[[膽囊]]、[[膽管]]等器官大小、[[超聲]]影像,及有無[[腹水]]、腫物等。 2.[[腦電圖檢查]] 肝性腦病早期,患者即表現(xiàn)異常。 3.肝活體組織檢查 采用1s針刺[[負壓吸引]]技術進行肝活體組織檢查,操作簡便、安全,成功率高。對肝炎、[[遺傳]][[代謝]]性肝病能協(xié)助確診,或有助于判斷預后。[[病毒性肝炎]]肝細胞有廣泛嚴重壞死者預后不佳;[[細胞腫脹]]型者預后較好。 ===小兒肝衰竭的鑒別診斷=== 出現(xiàn)[[肝性腦病]][[臨床表現(xiàn)]],應與低鈉[[綜合征]]、[[肝豆狀核變性]]、[[器質(zhì)性精神病]]等鑒別。 ==小兒肝衰竭的并發(fā)癥== 重癥常并發(fā)[[肝性腦病]]和[[出血]],尤其[[消化道出血]]最多見,出血量大者可至[[休克]],并發(fā)[[腹水]]、[[腦水腫]],并發(fā)水、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常見[[低鉀血癥]]、[[低蛋白血癥]]、[[低鈉血癥]],極易并發(fā)[[低血糖]]和繼發(fā)各種[[感染]]。 ==小兒肝衰竭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感染]]是導致小兒[[肝損害]]的主要原因,加強孕期保健,防止孕期各種[[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乙肝病毒]]、巨胞[[病毒]]、[[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先天性梅毒]]等感染,以免造成小兒[[肝臟]]損害而發(fā)生本癥。約有數(shù)百種藥物和毒物可造成[[肝細胞]]的損害,避免不當應用,以防本癥發(fā)生。同時應合理喂養(yǎng),[[平衡膳食]],做好小兒生后的各種[[預防接種]]工作,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防治各種[[慢性炎癥]]性[[腸病]]等等。[[肝衰竭]]的預防除預防和治療原發(fā)病外,主要應避免促發(fā)肝衰竭的誘因。包括重癥[[肝病]]者限制動物蛋白飲食;防止[[內(nèi)臟]]大出血;慎用麻醉劑、[[鎮(zhèn)靜藥]]及含胺藥物;防治感染;及時補鉀;腹腔放液不宜過多、過快;避免施行大手術,避免[[過度疲勞]]及飲酒等。 ===小兒肝衰竭的西醫(yī)治療=== (一)治療本癥需加強基礎[[支持療法]],采用綜合性治療措施。抓緊在患兒[[昏迷]]前期及時處理,有可能提高存活率。主要措施應針對: ①減少和清除有毒物質(zhì); ②阻止[[肝壞死]]和促進[[肝細胞]]修復; ③支持療法和對癥治療; ④[[并發(fā)癥]]的防治; ⑤人工[[肝支]]持系統(tǒng)和[[肝移植]]。 1.基礎支持療法 (1)嚴密[[隔離]]:患兒應住隔離病室,病室應[[消毒]],專人護理,進行[[腦電圖]]、[[顱內(nèi)壓]]、[[B型超聲]]等監(jiān)護。 (2)調(diào)整飲食:[[肝炎]][[消化道]][[癥狀]]明顯者,應限制[[蛋白質(zhì)]](尤其動物蛋[[白質(zhì)]])的攝入;有昏迷前征象者則應嚴格禁食,其時間應根據(jù)病情而異,一般為3~5天,昏迷情況好轉(zhuǎn)后逐漸進食,先從少量碳水化合物開始,病情穩(wěn)定后逐漸增加蛋白質(zhì)食物。禁食期間每天熱量應不少于125.5~167.4kJ/kg(30~40kcaL/kg)。適量給予[[維生素B]]族、[[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及[[三磷酸腺苷]]、[[輔酶A]]等以補充營養(yǎng)。 (3)調(diào)節(jié)水、電解質(zhì)平衡:有低鉀、低鈣、低鎂者應及時糾正。根據(jù)血鈉測定,若無明顯低鈉,則不宜過多補充鈉鹽,維持[[生理]]需要即可,以防[[腦水腫]]。禁食期間每天液量應嚴格限制,不超過1200ml/m2,輸入[[葡萄糖]]液以維持營養(yǎng)及供給熱量。低鈣時,每天以10%[[葡萄糖酸鈣]]5~10ml靜點,每輸入200ml[[枸櫞酸]][[血液]],需另[[補鈣]]1g(鈣劑不宜加入所[[輸血]]液中)。對有代謝性[[堿中毒]]時,給25%[[精氨酸]]20~60ml靜點。[[低鉀血癥]]易致[[代謝性堿中毒]],誘發(fā)或加重[[肝性腦病]],在[[尿量]]正常情況下,要及時補鉀。 2.促進肝細胞再生 (1)[[胰高血糖素]]-[[胰島素]][[療法]](G-I療法):有防止[[肝細胞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改善[[高氨血癥]]和調(diào)整[[氨基酸]]代謝平衡的作用。二者按適當比例配合應用,可起協(xié)同作用,劑量因年齡而異。常用胰高血糖素0.2~0.8mg,胰島素2~8U(比例為1∶8~1∶10),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0~200ml中[[靜脈滴注]],1~2次/d。葡萄糖的量應為每單位胰島素4g,療程一般為10~14天。 (2)[[人血白蛋白]]或[[血漿]]:[[肝衰竭]][[肝臟]]合成[[白蛋白]]的功能發(fā)生障礙,輸入人血白蛋白有助于肝細胞再生,并能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減輕[[腹水]]和腦水腫;白蛋白還可結合[[膽紅素]],減輕高[[膽紅素血癥]]。輸入新鮮血漿可補充[[調(diào)理素]]和[[補體]],增強抗感染能力。人血白蛋白每次~1.0g/kg,血漿每次~100ml,二者交替輸入,每天或隔天1次。 (3)[[促肝細胞生長素]](HGF):用法為每天HGF 40~80mg加入10%葡萄糖100~200ml中,靜滴,1次/d,療程1~2個月。 3.[[免疫調(diào)節(jié)]]治療 [[胸腺素]]可增強抗病能力,減少合并嚴重[[感染]]。每天10~40mg[[肌注]]或靜點,或40~80mg,每周2~3次靜點。 4.并發(fā)癥的防治 (1)肝性腦病的處理(見肝性腦病)。 (2)控制腦水腫(見肝性腦病)。 (3)[[消化道出血]]的防治: ①補充[[凝血因子]]:注射[[維生素K1]] 10mg,1~2次/d。輸注[[凝血酶]][[復合因子]]對由[[凝血因子減少]]所致之[[出血]]為較有效的措施。制劑系正常人血漿提取物,含濃縮Ⅱ、Ⅷ、Ⅳ、Ⅹ因子,以適量[[生理鹽水]]稀釋后靜脈滴注;因其半衰期短,需6~8h注射1次始能控制大出血。 ②輸新鮮血或血漿:用以補充凝血因子及丟失的[[血容量]]。 ③防治[[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若證實為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導致之出血,應以[[肝素]]治療,每次mg(125U)/kg,1~2次/d,直至出血被控制。使用過程應同時每天輸新鮮全血,并加強[[凝血時間]]監(jiān)測,以防肝素過量出血加劇。 ④[[組織胺]]H2[[受體]][[拮抗藥]]:如[[西咪替丁]](甲氰咪呱),每次~0.1g,2~4次/d,此藥也可用于預防性治療,即未發(fā)生出血時即服用。應用此類制劑后,消化道出血明顯減少,出血程度也有所減輕。還可配合應用冰鹽水加[[去甲腎上腺素]]經(jīng)[[胃管]]輸入。 ⑤[[止血藥]]物:[[神經(jīng)垂體]]素5~10U加10%葡萄糖液50~100ml靜點,必要時3~4h后可重復。[[奧美拉唑]]([[洛賽克]])5~20mg靜點,1次/d。[[奧曲肽]](octreotide,善得定)每次μg/kg加10%葡萄糖液20ml緩慢靜推,維持量為每次μg/kg加10%葡萄糖液500~1000ml靜滴20h。[[生長抑素]]([[施他寧]])每次μg/kg[[靜注]],每次以60μg/kg加10%葡萄糖液500~1000ml靜滴12h維持,可連續(xù)使用24~72h。[[特利加壓素]]([[可利新]],三[[甘氨酰]]基[[賴氨酸]][[加壓素]]),開始量0.04mg/kg緩慢靜推,維持量每4小時1次,每次~0.04mg/kg,靜推,維持24~36h,至血止。凝血酶50~200U加NS 50~100ml口服,2~8h可重復應用。[[云南白藥]]0.1~0.5g,2次/d,口服。 (4)改善[[微循環(huán)]]:[[山莨菪堿]](654-2)具有解除[[平滑肌痙攣]]、擴張[[微血管]]作用,能明顯改善微循環(huán),減輕肝細胞損傷。用量為0.5~1mg/kg,[[靜脈注射]],2次/d,用至[[腦病]]明顯好轉(zhuǎn)時,改為口服,至[[肝功能]]恢復后停藥。[[中藥]][[川芎嗪注射液]]或[[復方丹參注射液]],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huán)的功效。[[川芎嗪]]每天3~4mg/kg,分2次靜脈滴注,每次以葡萄糖液稀釋。[[復方丹參]]每次~4ml,葡萄糖液稀釋靜脈滴注,1~2次/d。二者可任擇其一。 (5)防治[[繼發(fā)感染]]:肝衰竭患兒很易發(fā)生繼發(fā)感染,并發(fā)[[細菌]]、[[真菌感染]]常為[[醫(yī)院內(nèi)感染]],除嚴密隔離、室內(nèi)定時消毒外,發(fā)現(xiàn)感染征兆,應早期選用有效[[抗生素]],但應避免應用損害肝、腎的抗生素及[[糖皮質(zhì)激素]],一般常選[[青霉素類]]或抑制[[革蘭陰性菌]]細菌的抗生素。發(fā)現(xiàn)真菌感染應及時停用[[廣譜抗生素]]。 (6)防治[[肝腎綜合征]](HRS):主要是去除[[低血鉀]]、感染、出血等誘因,早期與[[腎前性腎功能衰竭]]不能區(qū)別時,可進行擴容治療,擴容后若尿量達20~30ml/h以上,或超過[[補液]]前尿量,可繼續(xù)補液。HRS時可用[[血管]]活性藥,如山莨菪堿(654-2)0.05~1.00mg/(kg.次),靜滴,[[多巴胺]]0.05~1.00mg/kg加入葡萄糖液靜點等。早期應用[[利尿藥]]。一旦發(fā)生[[腎小管壞死]],[[腎功能衰竭]]則為不可逆性,有[[少尿]]、[[無尿]]時,嚴格限制液體入量,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療方法。 5.人工肝和肝移植 國外開展[[換血療法]]、體外肝臟灌洗法、人工肝臟或肝臟移植等治療方法,可提高肝衰竭患兒的存活率,已取得了一些經(jīng)驗,尤其在[[代謝]]病導致的[[小兒肝衰竭]]采用肝移植的病例。我國目前處于起步階段。 (二)預后本[[病癥]][[病死率]]高,經(jīng)積極救治,采用綜合治療措施,防止發(fā)生并發(fā)癥可使患兒病情穩(wěn)定存活,小兒比成人預后稍好。 ==參看== *[[兒科疾病]] <seo title="小兒肝衰竭,小兒肝衰竭癥狀_什么是小兒肝衰竭_小兒肝衰竭的治療方法_小兒肝衰竭怎么辦_A+醫(yī)學百科" metak="小兒肝衰竭,小兒肝衰竭治療方法,小兒肝衰竭的原因,小兒肝衰竭吃什么好,小兒肝衰竭癥狀,小兒肝衰竭診斷" metad="A+醫(yī)學百科小兒肝衰竭條目介紹什么是小兒肝衰竭,小兒肝衰竭有什么癥狀,小兒肝衰竭吃什么好,如何治療小兒肝衰竭等。肝衰竭(hepatic failure,HF)又稱暴發(fā)型肝炎(fulminant ..." /> [[分類:兒科疾病]]
返回到
小兒肝衰竭
。
個人工具
登錄/創(chuàng)建賬戶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查看
閱讀
繁體/正體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y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全國醫(yī)院列表
醫(y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y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y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全國制藥企業(yè)
醫(yī)科院校大全
醫(yī)事漫談
醫(yī)學下載
醫(yī)學視頻
推薦工具
醫(yī)學網(wǎng)站大全
醫(yī)學詞典
醫(yī)學資訊博客
功能菜單
添加頁面
志愿者招募中
積分排名
關于廣告
網(wǎng)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
隱私政策
關于A+醫(yī)學百科
免責聲明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av免费_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_一级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伊人亚洲综合网色aⅴ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另类卡通动漫
|
色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日本淑妇性爱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自拍a人片
|